路过这条小街,我一直在寻找着丢失的东西……
前几日,坐车经过一个叫九重城的村庄,听见车上的人叫喊:“这个村庄真美、真干净啊!”我透过车窗往外看,崭新、整齐的房屋排成的一条小小的街道,干净、整洁,再加路旁树木的点缀,便更具有一番风景,街上行人很少,很安静。“还真的很不错。”我心里想,望着眼前的美景,却又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和这样规模大小的村子里,中间也有一条因公路而形成的街道,由于四通八达,那里就很自然地就变成了周边村子的中心。那时候街道很破旧,很狭窄,人们却都很热情。村子里有一吴姓夫妇,两人在路边经营早餐店。老吴夫妇总是起早摸黑,熬粥,炸油条、麻花,蒸包子、馒头,虽只有两个人制作,早餐花样却很多。村里到街上买菜的妇女们早上都会到他家带上几根油条或几个包子给还在家熟睡的孩子们。一到逢年过节,夫妇俩就更加的忙,除了应付熙攘的人群,还要加班做村里人在他家订购的走亲戚的馒头包子。他们的早点摊虽然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可是已成了村里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老吴夫妇一样,村东头有家做月饼的石姓人家,平常家里和别人一样都在忙农活,一到中秋节前半个月,他家的大灶清晨就冒起了炊烟——一家人从早忙到晚,“咚、咚、咚”,锤月饼的声音特别的响,特别的悦耳。而我们这些好事的小孩就喜欢在旁边看,大人们也纷纷排队预约过节的月饼。月饼各类很多,有“麻古”,有“发饼”,还有为数很少的“创新”产品。大人小孩都喜欢尝一口刚出炉的“麻古”,热气腾腾的“麻古”,没有冷却后的坚硬,入口虽烫,但味道却是润滑香甜。
小小的村庄,一条不到一公里的短街,却容纳了村民们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理发店、修车铺、裁缝店、小餐馆等等,大家乡里乡亲,彼此都很熟悉,日子虽然不富裕,却总有许多奇闻趣事从东头传到西头,令人回味无穷。
过年时的小村热闹非凡,那条短短的街道几乎被周围过来买年货的人挤得要撑爆了。除夕前,各种大小的地摊让原本狭窄的街道更加的拥挤:不知哪里冒出来许多新鲜的玩具儿,花花绿绿,让人眼花缭乱;大红的万年历、对联、年画最受人欢迎,几乎每个逛街的大人都会人手一份。小贩们大声的叫卖声,伴随着顾客们讨价还价的争吵声,让这条短短的街道变得出奇的热闹。趁大人们精打细算地购置年货时,像我这样喜欢热闹的孩子便如游鱼一般,在熙然的人群中漫无目的地钻来钻去。
正月的街道没有了年前的拥挤,看不见地摊,仅有的几家小店也都不做生意,大家都安心地过年。只有各色各式的舞龙、舞狮队,总是一队接着一队地来到各家门前。能成为舞龙队里“驼袋子”的岗位,人人都争着做,那用再大的官也不换不来的一个美差。从主人家手里接过犒劳舞龙队的各种礼品,“驼袋子”的总会飞快地装进蛇皮袋,生怕被人抢去了似的,那眉开眼笑的样子,似乎嘴角笑得都快裂开了。这是小街里一年到最热闹的时刻,无论大人小孩都是这么开心。
看着外面的村庄,我在想,也许若干年前,这里也和我住的村子一样繁华,也是像我一般大小人们童年的追忆地。只是现在,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变得越发的浮躁,小村也越发的安静,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无奈地守在这条曾经人头攒动的短街。
真的好想过年时再来看看这条短街,看是否也有花样百出的地摊和讨价还价时的热闹,能否看到各色各样的舞龙、舞狮队和笑得合不拢嘴的“驼袋子”。
望着眼前的小村,我好像明白了它缺失的是什么……
作 者 简 介
张岸,1988年6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某银行办公室副主任,曾在中华信用合作时报、安徽日报、安徽日报农村版、安庆日报等媒体发布文章五十余篇,曾获2016年宿松县好新闻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