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汇口镇:稻虾共作效益高 一季稻三季虾
近年来,宿松县汇口镇利用当地“前江后湖”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着力推行“稻虾共作”新型特色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稻虾共作”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01 走进宿松县汇口镇三洲村的棒棒生态农业稻虾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卸下刚刚从湖北荆州拉来的种虾苗。今年,合作社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虾稻共作,开挖虾沟、加固田埂、建设防逃网等前期工作已经就绪,现在正在投放种虾,准备明年开捕。
安徽棒棒生态农业公司法人 缪阿平:今天放苗已经是第七天了,一亩地我们放的是70到80斤的种虾,来年我们预计亩产量能达到500斤到600斤。
虾稻共作以其“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广受欢迎,种养过程中,小龙虾以养虾环沟水草和稻田杂草为食,其粪便肥田;稻谷收割后,秸秆还田转变成了小龙虾优质饵料,是一条农业绿色化生产新路。汇口镇前临长江,后依大湖,拥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等资源优势,特别适宜稻虾综合种养发展。
安徽棒棒生态农业公司技术指导 吴飞: 我们在这边准备推广一种刚试验成功的“三季半”模式,“三季半”模式比传统的虾稻共养,在收益上要高1.5到3倍之间。
技术人员所说的“三季半”是一种新的稻虾共养模式,是指“一稻三虾”,一块水稻田,一年可养三季小龙虾。4月到6月养一季,捕上来卖掉;6月把秧苗栽下去,投放虾苗,8月-9月捕上来卖掉;9月份投放种虾,让它们越冬产卵,到来年3月底,4月初收虾苗。繁殖的小龙虾苗一部分自己留在稻田养殖,一部分卖掉。
安徽棒棒生态农业公司法人 缪阿平: 目前我们雇的都是当地的一些贫困户,都是做一些基地建设的事,放种,围网,到现在为止,给当地的贫困户发了十几万的工资。
02 基地自建立以来,就优先招用当地群众在基地里务工,负责平时基地水稻的管护和龙虾的管理、捕捞等工作。尤其是吸纳了当地不少贫困户,一个贫困户在基地做零工加上土地流转有一万多元收入。
宿松县汇口镇三洲村贫困户 张福营: 我在三洲龙虾基地上班,一个月3000元,脱贫没有问题。
稻虾共作是汇口镇近三年来着力打造的一种新型种养模式。镇党委、政府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积极扶持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支持种养大户成立稻虾综合种养协会,并组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经过三年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规模迅速扩大,特色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凸显。目前,汇口镇稻虾共作种养面积已达到一万六千亩的规模,成为安庆市唯一的省级万亩示范区,预计今年亩均增收1500元,为虾农增收2500万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