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乡贤】石镜潢 孝敬双亲 为民减负
石镜潢 孝敬双亲为民减负石镜潢,字宅三,号星渚,别号竹醉生,70岁后,又号心矩,原来名字叫镜滢,清代户部尚书罗悙衍给他改了镜潢这个名字。生于清道光10年(1830),卒于民国八年(1919)。他14岁时就文名远播,18岁考取县学,但是一直到56岁才考取进士。石镜潢为什么大器晚成呢?因为石镜潢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军占据了金陵,江南乡试罢考十余年。为此,石镜潢千辛万苦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取得了刑部直隶司主事的职位。但是咸丰11年(1861),太平军占领了宿松县城,老百姓纷纷躲到山里避难。石镜潢一家老小也全部躲到山里了。石镜潢知道后很担心年迈体弱的父母,他说:“我年老体弱的父母都到山里避难了,处境非常危险,做儿子的怎么能够心安理地守着这份工作,做着郎官而置父母的安危于不顾呢?”于是,他坚决辞官,立即动身绕道樊城,坐船回家。回家后,他闭门不出,竭尽全力服侍父亲、母亲。亲自给他们倒茶盛饭,生病了为他们寻医问药。不久,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也相继去世。他就是这样一直在家十年,尽职尽责地做儿子,当孝子,不再讲功名的话题。一直等到江南大定,他才到南京参加乡试。同治九年(1870)考取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到北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石镜潢从主事迁员外郎,再考御史记名,都是由于他不善于钻营进取。他担任御史的角色,则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主张。户部议厉行印花税的问题,是当时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他却毫无顾忌地说:“我们已经有厘金,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了,现在又增加税印花,这样严重的赋税会让民不聊生,老百姓日子更加不好过;这样‘除苛解嬈’,弄不好可能会影响国家政权的!”由于他据理力争,税印花终于告一段落,暂时没有实行。事后那些受到恩惠的人说,因为石御史的据理力争,延迟了我十年的谋划、考虑或出主意。他同时上书提出中学毕业制度、规定法律学堂奖励等等十余封奏章。他这些洋洋洒洒的奏章,都切中了当时时弊,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都不能实行,他也因此得罪了权贵,终于以不得其言谢病去。正因为他心忧天下,为民请命,得到同时代人的尊重。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赠“硕德耆年”匾额一方,并且同时还有寿联一副。这位集画家、书法家、诗人、帝师、民国大总统于一身的徐世昌与镜潢公是同榜进士,古代官场称为同年之谊或年谊,他们赠匾并送寿联,心心相通。石镜潢为官清廉。他先担任正六品刑部直隶司主事,从五品的员外郎,后任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晚年回家居住的地方却是一座 “草堂”。 他在“草堂”郑重其事地自己亲笔写了一幅对联:两三亩荒园,也种梅花也种竹;八九间老屋,半藏农器半藏书。一个封建士大夫,住着“八九间老屋”的“草堂”,足见清贫;“半藏农器半藏书” ,真正是耕读传家,实属难能可贵。一品大员曾国藩亲自为他的草堂题写一联:自有琴书增道气,且将诗句答年华。这是对他士大夫情怀的最好概括。他告老还乡以后,开始僦居在京师虎坊桥旅店,萧然独处。有人赠给他以侍婢,他坚辞不获。坚持赁屋居之,让嫁于士族。闻者皆叹服。后来回老家宿松,发生天灾人祸,他竭尽全力帮助老乡,周人之急,为乡人所推重。民国元年一月,德高望重的石镜潢被邀请出山,担任宿松县第一任县议会会长,副会长是趾凤进士贺颀。1904年,75岁的石镜潢主持石氏十一修族谱。他在谱序里说,他十八入邑庠,三十赴京兆试,授例分刑曹,四十领乡荐,五十六成进士,用主事仍签刑部。亲见石氏家族九修、十修,十一修之三次族谱告成,辄感欣然自慰。一生经历了道光年间的两次奇大水灾,咸、同年间的历达十年之久的战乱,流离转徙,艰险备尝,又不禁慨然有感。如今他七十有五,石氏修谱请他担任主修。语言间流露出一种自豪感。仁者寿。石镜潢一直享年九十岁。在那个年代是极为罕见的。清举人河南布库大使张灿奎在他墓志铭说“生平崇道义,敦气节,淡利禄,慎交游。刚而不棱,直而不激,质而不里,文而不华,介而不隘,和而不随,姜桂之性,金石之心。”石镜潢,一个值得人尊敬的好人。石普水据民国十年《宿松县志。明贤》和《石氏族谱》相关资料编写注《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2019/7/3注《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