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松兹】“钦赐进士”石思哲
“钦赐进士”石思哲(1)《石氏族谱.昌城公传》说石思哲是“钦赐进士”,原文是:“公讳思哲,号昌城,沔阳牧琇夫公长子。端方正直,岸然自立。通国皆严敬之。虽平居相见,必肃衣冠,拱揖进退皆循礼度,至老不懈。其醇谨敦古风者也。屡科不第,应崇祯己卯(1639)岁荐,时逢特旨拔优,钦赐进士。与桐城 白瑕仲相次,廷试高等,授浙江秀水令,未行。国初,操抚李公日芄檄徵赴任,辞以老疾,不赴。处林泉以遂其志。子毓瓒既贵,公犹健步,与人言笑终日不倦。邑宰常折节请教焉,行乡饮酒礼,屡为大宾,享年八十有四。”时间是崇祯己卯——即公元1639年;原因是“特旨拔优”——皇帝下旨选拔优秀人才!封建社会皇帝说了算,原因“莫须有”。 为了更加让人信服,同时还说了同样一个人 “与桐城 白瑕仲相次,廷试高等,授浙江秀水令,未行。”但是,进士是国家高级人才,不仅仅是族谱说了算。宿松县志却没有石思哲。这就是官方没有承认。1990年版的《宿松县志》上宿松石氏只有清朝的9进士。后来我又查了道光版的《宿松县志》,明朝宿松进士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人,也没有石思哲。去年,我又查找了民国版《宿松县志》,明朝进士里还是没有石思哲。石思哲到底是不是进士?我一直困惑着,欲写不能,欲罢不允。家谱记载言之凿凿,而县志却没有。是不是当时参加编纂县志的人不了解情况而造成遗漏了呢?对于我们石氏而言,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道光版宿松县志说得清楚明白,就在石思哲去世不久,清朝康熙年间宿松曾经两次修志,我们宿松石氏家族不仅有人参加了,而且还是担任编纂——实际上就是责任编辑。第一次康熙十二年(1673),主纂者两个人,拔贡生黄钺与郡廪生石颂功;第二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纂修还是石颂功一个人,而且还加了一个石质参加了校阅。这次修志距离石思哲钦赐进士时间仅仅过去44年,可以说言犹在耳啊。石颂功的父亲叫石思琳,石思哲是石颂功的叔叔。石颂功生于1626年,石思哲钦赐进士的“崇祯己卯”(1639年),石颂功已经13岁,算是亲历者。那么,为什么县志没有钦赐进士呢?还可以这么说,石氏家谱《昌城公传》很有可能就是石颂功本人写的。石氏五修家谱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石颂功在去世的前两年,以68岁的高龄而主修五届族谱。所以我们家谱的这一段文字不可能空口无凭。或者,“钦赐进士”与普通进士是有区别的。于是,我又查找民国《宿松县志》 “恩赐表”。“乾隆庚寅科特典,年纪超过80,参加完了三场考试的”, 可以恩赐给个举人。——啊呀呀,闻所未闻。范进54岁中举被当奇闻,而现实生活中却有80多岁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网上搜索,吉林省厅县黑林子镇有一位93岁时,“钦赐进士”、还有“翰林院检讨”职务,这位大爷名字叫于学乾,时间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年)。封建王朝这么做是一种策略——“多为屡考屡踬,愈挫愈勇,年逾花甲,甚至古稀,依然奋志于科场,精神可嘉。有司报于朝廷,朝廷钦赐为进士,赐翰林院检讨,以示褒慰”。这种钦赐翰林院检讨,其实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质意义。一个80多岁的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尚且要人服侍,上班处理公务不是开玩笑吗?石思哲“钦赐进士”发生在崇祯己卯(1639年)。那么明朝有没有这种人呢?我在网上还查到一位明朝的“钦赐进士”叫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明洪武18年(1385),他会试京师,南闱告捷,以文折桂,钦赐进士出身,选为庶吉士,试事吏科,实习办公。我们可以确定,石思哲的 “钦赐进士”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言之有据。石兵主编告诉我,石思哲生于1581年,1669年去世,享年89岁,但是人物志里说石思哲八十四岁。石思哲的父亲大是名鼎鼎的石汝莹,字琇夫,号心源。庠生。明万历乙酉举人。任湖北沔阳州知州。卒于官,入祀沔阳名宦祠。他为官清廉“载薪米赴任”成为千古绝唱!他的祖父名诠,字源泉。以子汝莹赠沔阳州知州,赠奉直大夫。他的曾祖父昭,字晦之,号萍湖。庠生。再往上溯,六世祖名棠,五世祖名淳,就是主修石氏族谱的“友古公”,四世祖名錡,三世祖就是石良。准确地用业内术语说,他是錡祖棠房的人。好了,啰啰嗦嗦,现在回到正题,介绍“钦赐进士”石思哲。石思哲,字亮卿,号昌城。沔阳牧琇夫公长子。他为人端方正直,岸然自立。地方人尊敬他又有一点害怕他,敬而远之吧。他平常在家饮食起居都很讲究。看见来人,即使不是公开场合,也一定整顿衣冠,行礼作揖。他这种彬彬有礼待人的风度一直保持到老,都坚持不懈。用他的话说,这是继承我们老祖宗万石公石奋的那种醇谨敦古的家风。难能可贵!石思哲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却屡科不第。然而他没有灰心丧气,“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终于在明朝的崇祯己卯(1639) 距离明王朝灭亡只有5年功夫那一场考试,崇祯皇帝大发慈悲,“特旨拔优”,石思哲因此而获得“钦赐进士”这个头衔。石思哲参加了这场考试,老人家春秋多少,我不知道。而且这一年得到这种恩惠的不止他一个人。石氏族谱说与他同榜的有一个桐城老乡叫白瑕仲。白瑜,字瑕仲,一字安石,安徽桐城人,明崇祯中以岁贡生举贡入都,崇祯十五年(1642)赐特用进士,授云南府推官,补登州知州。崇祯十七年归里,隐居大龙山。”石思哲后来还参加了高等廷试,授予他浙江秀水县令。看来他“钦赐进士”不是虚的,而是实的。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去上任。毕竟,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是一种无可代替的荣耀。所谓人生洞房花烛夜,人人有之;而“金榜题名时”却是更多的人可望不可求啊!转眼到了清朝。安徽巡抚李日芄下发文件征召石思哲到任上班,他以年老有疾病为由推辞了,没有去赴任。热衷于追求功名,而一生一直生活在乡村,处江湖之远而初心不改。后来他儿子毓瓒授内秘书院诰敕撰文中书舍人,寻掌典籍事。而他老人家依然健步,与人言笑终日不倦。知县们非常敬重他,常常向他请教县里大事。行乡饮酒礼时,他通常都是德高望重的乡饮大宾。去世时年八十有四。四个儿子,都是读书人,尤其是二儿子石毓瓒,字赞皇,授内秘书院诰敕撰文中书舍人,寻掌典籍事,文辞畅达,翰墨整妍。居官勤慎。族谱有传,事迹载《府志、邑志•仕迹》。在二十多天连续高温以后,终于有一天,我在宿松图书馆查找到了石思哲的生平,我这资料来源于《五角坡支谱。棠房分册。世表》287页。应该非常有权威。原文摘要如下:“石思哲,字亮卿,号昌城。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四月初一子时,明崇祯十二年岁贡,己卯(1639)钦赐进士,授浙江秀水令,例赠文林郎内阁中书,奉直大夫,举德行孝廉。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2019/8/8【2019/9/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