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z大山之子 发表于 2019-8-22 15:48

【宿松乡贤】张承烈 竭力公益 建校致卒

【宿松乡贤】张承烈竭力公益建校致卒

张承烈,宿松县城古北厢庄人,名效周字润之。生于咸丰辛酉年,郡附贡生,候选儒学教谕。家族几代,都是优秀的读书人。曾祖、祖均为本县名人学士,获有一定的功名,父兆甲附贡生补训导,改湖北州判,升用两淮盐运判。

烈翁本性纯慧、聪灵。幼年勤学好问,无论严冬酷暑,功课从来不旷学,参加郡县考试,都名列前茅。父亲兆甲翁赴任,由他经理家政,他严于律己,庄持身约,硁硁自守。不知樗蒲(Chupu赌博)是何物,歌楼妓馆,从不涉足,烟酒不沾,布衣蔬食,日则料量齑盐。处理宗族亲戚乡里的人际关系,有条有理;遇有以窘急贷告的人和事,常常解囊相助,并且焚毁贷券,贷者不需归还。遇地方公益,他竭力维持,当作自己的任务,既出钱又出力,保证质量,监工督查。光绪十五年,发大水,里民受灾严重,缺吃少喝,家里断粮的多。烈翁安排门人赴黄州、九江等地,议购谷麦米,回城低价给里民,慷慨赔差价银币百余元,以此作为救灾的捐献。

出县城往北七里路程,小庐山下,有座桥,叫骊山桥,常淤积堵塞,史上多次修缮,梅雨暴涨季,山洪一发,桥岸两平,路人不知桥,不知河,不知岸。极目无际,行人望洋,天晴久日,积水溢退漫,泥浆和路,行人步履维艰!光绪二十七年,水灾严重,该段路桥状如上述。时有德高望重老人,何廷芳纠聚众人,倡议暮修。承烈翁闻讯,振臂呼赞,积极响应,首捐银币百元,倡议即修。增高桥面,加高数尺,两岸用石步如之,计长十里遥,添方石砌成。施工期间,主事者轮换赴现场,亲督监工,强基固体,辰出酉入,从不间断。不数月,新路桥落成,路人赞声载道,流芳百里。

历届宿松治理者,大抵都重视教育,兴校育人,教化第一,纯化民风,资助书院,捐修孔庙儒学,奖掖贤士。光绪末期,大瀛沟通,西学渐渐进入,科举废,自然科学兴起,体育、智育、德育、家言,风气始开,合群倾注。于是,县有国民学堂,有高等小学堂,有中学堂。光绪三十年,县府奉省停科办学堂的命令,即开始筹办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秋季,借松滋书院为校址,名为松滋学堂。因生源众多,学子广泛,松滋书院馆舍日给不敷,如雪茧案,学子负笈无门。承烈翁见状,谨邀绅士王振祥、朱霞珍、朱灿华、廖玉琨、王少曾、陈秀峰等呈书县府:建议将试棚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初获县府批准。县府谕:将座落在治北里许北仁里门的原“试棚”拆除,改建为: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即安排张承烈等专门管理改棚建校事。

光绪三十二年初春,拆试棚建校工程如期动工。根据规划:
校址:面积二百方丈。
新建校舍:教室四间,自习室二十间,寝室二十二间。礼堂、客厅、饭厅、学生接待室、阅报室、储藏室、藏书室、成绩室、训话室各一间,教员住室八间,校役住室六间,厕室、浴室各一所。
操场:面积七十五方丈。
经费县府下拨为主,捐款为辅。
命建校董事会:由张承烈翁领头,安排若干人负责:财务、建材、施工、监理、督工、后勤、看夜守更等,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工程按步就班,顺利进行。进行到初夏,无仍何事故和不顺利事件发生。该年,天气酷热,久晴不雨。进入盛夏三伏,更是高温,不可耐,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炙考大地,地面砾金灼脚,洒水即刻冒烟腾蒸气。烈翁自从领命,便把新建学堂作已任,整天在工地上,常常昼夜督工,数月坚持。酷暑季节,每曰正当午刻,承烈翁都要叫停工匠歇凉,自已巡视一番。即日,七月二十日,也不例外。就在这天,巡查途中,不料中暑,即刻倒地,众人急上,围之施救,翁伏地不久,口吐白沫,急救无效,未时逝于工地,全场哀声一片。终年四十五岁,生子六,生女五。

先人张承烈,遇公益事,必竭力维持,为县府改试棚建学堂,鞠躬尽瘁,卒于建校工地。这一事迹《宿松县志·民国十年版》,其卷四十二下.列传十二·笃行·已载入史册,千秋永垂!

宿松张晓钟根据《宿松县志.民国十年版》和宿松北门《张氏宗谱》而编写

2019.8.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乡贤】张承烈 竭力公益 建校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