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乡贤】吴应典 坚持信仰 革命到底
吴应典坚持信仰 革命到底
1914年,吴应典出生在北浴黄山村(现在的柳坪乡坵山村周屋组)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在地主家做长工。
他家所在地罗汉尖是从湖北黄梅县、蕲春县进入宿松的必经之处。这里方圆三十里都是崇山峻岭,最高的山峰海拔1100多米,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当时中共皖西特委决定在距离周屋组十几里地的罗汉尖设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汪少川率领红军便衣队来到柳坪,这一年吴应典21岁,在吴先应等人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便衣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在各个乡村贫困农民中积极宣传,为部队扩充兵源,筹措经费。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立以后,罗汉尖附近的坵山、龙河、黄山、苏岭等地都相继建立了乡村工农民主政权,吴应典担任黄山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兼任宿松便衣队队长。
这期间,红军82师3营在蕲春与敌人作战中留下30多名伤员,都转移到黄山乡养伤。吴应典率领便衣队一面保护伤员安全,一面想方设法为伤员疗伤,解决生活问题。由于他们精心养护,伤员很快都伤愈归队。
1936年初,吴应典所在的鄂皖边区掀起了参加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高潮。报名参军的人数达千人以上。报名参军如此踊跃,吴应典功不可没。他冒着严寒,不分日夜,走村串户,动员青年参军,筹备军粮,向根据地人民发放“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志愿救国证”,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给当地国民党反动势力以严重的打击。
由于抗日救国军活动在罗汉尖地区日益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1936年2月,正是农历正月,吴应典正在家里过春节。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军队数千人大举围剿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他们实施三面围攻,救国军司令朱育祺在红军便衣队掩护下突围,率领部队经方家冲撤退到湖北蕲春县的江家冲,坚持游击活动。
激战中吴应典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一个人来到方家冲。这时,国民党地方武装正在搜捕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和红军便衣队战士的流散人员。像吴应典这样的革命者,正是他们急需捕捉的对象。在革命斗争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即遭到国民党军的伏击。吴应典凭借地形熟悉,人员熟悉的有利条件,昼伏夜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竭尽全力寻找部队。8日,在寻找部队途中,吴应典与同村战友吴绪中相遇,两人一起隐藏在蕲春方家冲一处悬崖下的鹞鹰洞里。他们在鹞鹰洞里呆了整整两个月。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饥饿与严寒的威胁,国民党随时随地出现的危险,与组织失去联系的焦虑、困扰,让吴应典度日如年。
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吴应典对革命一定成功的理想信念一直坚定地鼓舞着他。而且他们有非常好的外围基础,方家冲一个叫郑益全的革命群众每天给他送饭,并且给他提供外面的一些情况。4月28日,郑益全告诉吴应典,红军四路游击师师长刘正北率领下70余人路过方家冲。咋一听见这个消息,吴应典简直不敢相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一直到郑益全反复说明,吴应典才悄悄地走出洞口,而且一边走,一边四周观察。意想不到的是竟然一下子碰见熟人——罗汉尖红军衣队长的7个同志。真的是生离死别啊!他们一边互相说着离别以后的情况,一边携手进村。见到新任便衣队的队长朱国栋,吴应典详细地汇报了自己失散的经过,说到动情处,大家都百感交集。
朱队长充分肯定了他坚强不屈的表现,同意他和吴绪中归队。从此,吴应典随便衣队回到家乡黄山地区,队员们白天分散跟老百姓一块劳动,晚上集中开展活动,有时学习,有时化装到黄梅、宿松县城、二郎河、陈汉沟等地探听敌情,向红军82师报告。就这样坚持秘密活动一年有余。
1937年7月下旬,红28军政委高敬亭会合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的代表,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8月,宿松县便衣队按照红28军82师通告,从宿松经过太湖去岳西集中。到达太湖以后,吴绪中生病无法行走,队长吴应典留下来照顾他。二人在太湖一个多月,与部队失去联系,只得于9月回到宿松。这期间,为了寻找队伍,吴应典吃尽了苦头。
1939年11月,新四军鄂豫皖挺进纵队张体学领导的第五大队来到蕲宿太边区,派人寻找吴应典,历尽千辛万苦,吴应典终于回到队伍中。他们重新组织便衣队,由于吴应典地方熟悉,很快吸收了当地农民张长保、郑传旺等20余人,成立了宿松便衣队,吴应典任便衣队长。由于吴应典带领便衣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柳坪一带抗日热情高涨,形势发展很快。吴应典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天,吴应典所在的蕲宿太边区抗日形势迅猛发展,中共蕲宿太边区工委在九潭冲成立,郑重任书记,下辖蕲春(一区)、宿松(二区)、太湖(三区)3个区委,吴应典担任2区区委书记兼区长、便衣队队长。1943年5月,中共蕲宿太边区工委改为中共蕲宿太边区县委。在边区县委领导下,吴应典带领便衣队在宿松西北地区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实行减租减息,筹措部队给养,动员青年参军,打击汉奸土匪,维持社会治安,调解民事纠纷做了大量工作,为蕲宿太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4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桂系176师528团向蕲宿太抗日根据地进剿,新四军5师挺进18团一部在蕲春潭家沟,准备向宿松坵山一带转移,副政委孙超指示吴应典探听坵山一带的敌情,吴应典只身化装成老百姓前往。完成任务以后返回驻地,行走到柳坪乡一个名叫白果树的地方,碰到由龙井岸开往坵山一带的桂顽,吴应典沉重镇定,通过敌人的盘查,继续赶路。这时,一个顽军似乎发现了破绽,开枪追击,吴应典掏出手枪边打边跑,眼看就要脱离危险了,突然,敌人机枪一梭子子弹射向他,吴应典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挺进18团这时闻讯赶来接应,吴应典已经英勇牺牲。这一年,他32岁。
解放后,吴应典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应典一生短暂,但是为了党,为了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特别是他坚定的革命信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石普水据县委党史《松涛》等有关材料编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