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故事的人
隐藏故事的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肖丁丁 我快三十了。三十而立。我从事教书工作。通过手中的笔,我认识了一群握笔的人。他们是记者。有时候,当我愿意拿起笔写东西的话,我觉得当记者挺好的。当初自己并不了解记者这一行业,也就没有去学“新闻学”。如今看来,记者有一个让我羡慕的地方,就是能够近去距离的采访,对话各种人。我虽不是记者,但也是乐于对话一切人的,不论贫富,不论贵贱。暑假在家,我便再次接到一个对话的机会。我兴奋,庆幸自己能够暂时不闭门造车了。 要去对话的人是县委巡察办副主任洪立。我内心潜藏的各种感觉便慢慢顺着血液上升、生长。第一个蹦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体制内的人,一个带有政治意味的人。我抱定宗旨,不谈政治。我觉得往往是体制让人着色,环境让人着色。这大概是教育心理学上的“外铄论”。除了“外铄论”,当然还有“内发论”,也即个人主观因素。我在心里把这些胡乱想了一通,最后认定这次对话是很有意义的。我就去看看我不知道的那一片天地,去看看那里工作的人的存在状态。 来到对话地点,一位个头高高、样子清秀、轻言细语、态度谦恭,甚至带有点书生气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他就是洪立。这个印象多少让我有点诧异,因为那不是我以为的高大粗壮、带有点唯我独尊气势的形象。我们的对话便在一种轻快中打开。洪立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一点一点说了出来,就像是在工作似的。比如,巡察整改先是制定巡察规划,到安排巡察时间表、路线图,到确定被巡察对象,到抽调人员,到进驻巡察点动员会,到制定报告,到上会,到被巡察单位反馈,到制定整改方案,到通报、对外公开。 如此过后,接着下一轮巡察。如此,一茬接一茬。如此,统筹、保障、上传下达。我对这一块相当陌生,听的有点云里雾里,毕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可洪立说的这些概念我还是能够理解的。我像是在欣赏镜子里的花,闻不到花香,但能隐约感受到花的轮廓。洪立的工作自述,脉络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对本职工作的谨严态度。这个年代,能够清楚自己干什么确实不易。我就经常犯这样的毛病。而洪立身上有没有一些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呢?斑斓、绚丽、回味、新鲜怎么就离我离得得远远的,像是接受巡察了呢? 可是洪立回忆不起自己日常工作中印象更深刻的事情,只好说自己确实没故事。我便在一边等待着洪立的回忆。洪立亦审视着自己记忆的隧道,加快了追寻逝去时间的脚步。一番寻觅后,无果。我表示愿意继续等待。洪立便晃了一下脑袋,再次钻进了记忆的隧道。我感受到奔跑的脚步以及不断向后走动的风景。一番寻觅后,依旧无果。如是者再三,还是无果。最后,洪立说自己大概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了。 那一刻,我虽感到遗憾,但很快就理解了。“存在即合理。”不是每一种生活都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说:“属于生命的一切多样性,一切魅力,一切美好,都是由光和影构成的。”有些生活就像白开水那样,白白的,淡淡的,但却是人生的一种平常味道。在阅读的一些文学作品里,我发觉这样的生存方式正被不断书写着。我突然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快感。我像是找到了那里面人物的原型。如此一想,我感觉这挺回味的。我乐了。 回来的车上,洪立的同事提起洪立很多事情,让我听得很是感动。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洪立不把这些故事对我说呢? 看来,洪立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备注:宿松县号仁青年学会推荐并采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