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与寂寞,你选哪一个?
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选择了远方,因而风雨兼程。选择了留下,因而甘之如饴。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今晚的夜读,为近300万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而来,他们,选择平凡 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选择了远方,因而风雨兼程。选择了留下,因而甘之如饴。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今晚的夜读,为近300万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而来,他们,选择平凡,选择寂寞,选择奉献,值得更多的尊敬和爱戴。static/image/hrline/1.gifNO.1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
一所乡村学校,从校长、副校长到教务主任,为了争取一笔奖金、一个转正名额,在县里三年一次的扫盲工作检查中,谎报入学率,还让一个个冻得手都生疮的学生写多份作业……
如果恰好你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知晓了这件“丑闻”,你会作何选择?如何处理?
△《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重新演绎《凤凰琴》经典片段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曾引起轰动的小说《凤凰琴》里的情节。小说主人公张英子两次高考落榜,无奈之下来到偏远山区的界岭小学,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可到学校不久,艰苦的教学条件令她震惊了,这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操作”,更令她气愤不已。
“这样的老师,如何配为人师?!”于是在不明缘由的情况下,热血的英子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学校告到了县教育局。校长等人期盼已久的八百块钱奖金和转正名额就这么泡了汤,还要背起处分……
事情真如英子想的那般简单吗?
△电影《凤凰琴》片段
原来,英子认为的“欺瞒”之举,是界岭小学老师选择做出的“崇高”之举。只有拿到这笔奖金,四处漏风的校舍才能被修缮,学生们才能不继续受冻。
得知办学的不易和老师们的苦心,英子心里充满了歉疚。因为自己告了一状,孩子们都无法安然过冬上课了。
为了弥补过错,她写了一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正在界岭小学发生的一切,感染了社会各界,省教委更是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修新校舍,和一个转正名额。
https://v.qq.com/x/page/a0032g46xao.html
△戏剧纯享!《故事里的中国》重新演绎《凤凰琴》故事
比小说结局更温暖的是,为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的孩子,1989年,共青团中央创立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的受助学生苏明娟 后也成希望小学捐赠者
“希望工程”四个字,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而他,也曾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资助了近六百万名学生的希望工程,早已被看成一座爱心丰碑。从最北的北极镇到最南的海南岛,从青藏高原到井冈山革命老区,两万多所学校分布在祖国天南海北,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希望小学。
在中国,每一千个人,就有七个受到了希望工程的资助。每一百所小学,就有七所是希望小学。
NO.2
“写《凤凰琴》,哭了三次。”
△小说《凤凰琴》第一版
当时的乡村老师,几乎人手一部《凤凰琴》,他们在小说中读自己,知道这世上还有如此多的同道中人在经历和坚守,同时又孕育着希望。
《凤凰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之后,拨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艰辛,不为外人道的苦涩,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的心。
小说《凤凰琴》的作者刘醒龙说,他在写作生涯中是极少流泪的,但是写《凤凰琴》,哭了三次。他高中时候的班长、副班长,后来都成了乡村教师,班长更是坚守乡村直至癌症去世。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哽咽。
刘醒龙的作家之路,也是童年被小镇上的一位老师所启蒙的,有亲身经历,他深刻了悟:“如果没有乡村老师的哺育,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乡村心灵,只能是一片文化沙漠。”
△小型乐器凤凰琴曾是中国乡村教师的“身份象征”
2009年,《凤凰琴》续作《天行者》出版,而触发刘醒龙动笔的理由,是一对四川映秀的教师夫妻。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刘醒龙读到一篇同行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名叫樊晓霞的民办老师,与丈夫分属两个高山教学点,他们彼此能看到对方的星火,但想见一面的话,大山一两天都翻不过去,于是他们用《风凰琴》慰藉心灵,熬过长达十几年的分居岁月。
好不容易熬到调回县城的映秀小学,才一个星期,汶川地震来了,樊老师被夺走了生命……
在《天行者》的扉页上,刘醒龙写道:“献给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NO.3比小说还要戳心的故事,在泥泞的土地上演着。胡清汝,1981年高中毕业时,最大的梦想是走出河北农村,当个军人。但当时村里缺老师,父亲胡庆瑞对他说,“你还是教书吧。”那种饱含着期望和请求的眼神,他此前从未见过,无法拒绝。
“我父亲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我十万个不愿意,躺在炕上,一天没有吃饭,大哭了一场。”他知道的,父亲在高中毕业时,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学,结果被爷爷留住了。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早年读过私塾,他于1945年创办了村里第一所小学。胡清汝的父亲胡庆瑞曾经一个人,带五个年级的全部科目,晚上将马灯挂在枣树枝上,办扫盲班给村里的青壮年们讲课。
△胡清汝从教的河北省平乡县贾村小学
虽然和父亲一样留了下来,但是日子太过贫苦。1989年,胡清汝萌生了下海经商的想法,几行短短的辞职报告,他写到了半夜,眼泪把纸都浸湿了。
第二天雷雨交加,他浑身湿透,双腿灌了铅似地走到教室,来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同学们,以后不再教你们了……”“胡老师,您还是继续教我们吧,别走。”紧接着这一声的,是一声声,“胡老师,你别走!你教我们吧!”孩子们哭,胡清汝也哭了。
现在想起来,胡清汝满是悔意,没有为了自己的小家过上好日子而下海经商,他后悔的不是这个,而是自己根本就不该有想辞职的决定,“我该把孩子们教下去!”
从那以后,胡清汝再也没有离开的心思。外面的世界再喧闹再繁华,可抵不过那张令他心安的讲桌。
胡清汝一家四代人,有二十多位乡村教师,从爷爷那辈算起,整个家庭教授的学生超过两万人。他们曾经所处的环境比《凤凰琴》中描绘的还要艰苦,而最为难得的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无怨无悔地接力。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传家。教书,之于他们,不仅是职业的选择,也是一种人生的信条。
NO.4孩子们是希望,老师就是希望的希望。
今天,我们不再畏惧“没得选”,更不惧怕不知如何选择。
我们不再畏惧“没得选”,是因为,曾经有一群人选择了一根粉笔,两袖清风,补上我国农村教育的短板。他们作出的无私选择,让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不再惧怕不知如何选择,是因为,伴随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乡村教育不断开启新局面教育工作也更加行稳致远。此刻,无问西东、无问繁华,只问初心、只问深情的近300万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就是我们做出选择时最好的指南针。
向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教师,致敬!向每一份无私而伟大的选择与坚守,致敬!
来源:央视新闻 感觉好纯真{:5_158:} {:5_170:}{:5_170:}{:5_170:} 无问西东、无问繁华
只问初心、只问深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