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古迹陈汉山筲箕洞
宿松古迹陈汉山筲箕洞宿松陈汉山人张晓钟
本人退休后无啥事,喜欢看看书,写点地域文化方面的博客文章。近期又拜读了《宿松县志》清.道光八年版本。读致卷五.舆地志五.古迹〔十景附〕,这节里面,古人对宿松古迹分条简述了:院台坛亭洞,潭井石泉峰等。别的不说,看看“洞”:凿山洞,在治东十五里,山间有洞口颇隘,中深邃不可测,数折有宏敞处,可容千数百人,石床、石釜皆天造。元末居民避乱于此。明季,黠贼积薪于门焚之,洞几失守,赖中多小洞,裹粮贮炭,分为巢栖,竟全活。相传罗隐尝栖息于此。《府志》、《朱志》、《邬志》。《宿松县志》民国版载,大文人朱书专写了《凿山古洞赋》。石莲洞:在治南五里,石屋嵌空,若出水芙蓉,上镌“石莲洞”三字,为唐罗隐笔。《府志》、《朱志》、《邬志》、
这两个仙洞都与唐罗隐先生有关,古人把这两个仙洞都记入了古县志。一个在凿山,在宿松出了凿山再无山;一个在河西山,在宿松出了河西山就无皖。然而,处在宿松西北大别山罗汉尖东南“筲箕洞”,却在《宿松县志》中无名无记?在当地也有传说,说罗隐先生常栖于“筲箕洞”,风和丽日季,罗先生常离洞散步踏青,某日,路过这里的干河冲,口渴,寻里人解渴饮茶,未果,便随口溜下:这里是干河冲!后来这里的屋场叫干河冲,这段近三公里的溪水汇域也叫干河冲。又有,廖河一带自古至八十年代,盛产石灰,也与罗隐先生有关。某日,路过这里,看山岗上磊石筑土立窑,便随口:石头烧成灰,银子滚成堆。这里销售石灰,冠美质优,洁白粘性强,远近畅消,养活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孕育了廖河一带优秀古文化的底蕴和积淀。宿松本来“三仙洞”,才记两洞?修县志当年,这里的地方官未尽职责?这里的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无考。
筲箕洞,座落在宿松西北罗汉尖山脉东南,北浴乡廖河村与阳岩村交界处的齐家岩,邻岳王庙的山排上。我生来没去过此地,这里阳山岩张家宗族向我介绍了洞的情况,本人根据宗亲们的介绍,叙述出筲箕洞之大概。
筲箕洞外松竹掩映,清溪环流,百鸟交集,怪石嶙峋,野花竟发,绿草如茵,好一派洞天福地。洞口形状筲箕,因而得名。额上有“紫气东来”四个行楷书字,笔画如龙蛇起舞。相传是罗隐笔迹,也有说是铁拐李在此炼药用草代笔所书。这个洞是一个连环式深洞,洞洞相连,环环紧扣,上下洞之间,天然石阶,不即不离,人行自如,各洞独具特色,头道洞况,两丈余宽,丈余高,三丈余深。早年间,四壁天然花纹,如佛像一般,现能依稀可辨。最惹人感兴的是靠洞口两旁有这样一幅对联:“静中自有乐;洞中岂无天”。笔法灵便,字体洒脱,有仙家韵。这是明朝崇祯年间,四川一位道姑,随闯兵流到此处,见此洞内外饱具修炼条件,便立足驻锡,恋不愿离去,这位道姑留下了这幅联。洞顶石板呈螺旋细纹。每当炎夏,牧童樵夫多在这里纳凉休憩,成了这里山民的天然别墅。
由第一洞往深处斜上三四步石阶,便是第二洞。第二洞比第一洞高几尺,稍狭窄,四壁及洞底均如一洞,有石桌、石凳,横呈于洞的中央,多蝙蝠,人们往往多取其糞便到市场上作药料出售,能获微利。洞左侧有过道,如小衕。沿小衕往前斜上两三丈,又急下两三丈,便是人们传说的筲箕洞天堂里。天堂里地势比一洞低,面积约百十平方丈,高二十丈。其底有土,土质乌黑松软,素生药材,故又称药园。药园直径由小而大,向上伸展,到顶端回角空间距离,比底要宽五、六米。人在顶上俯着低处,心境有一种惊恐之感。传说很古年间,这里有口水井,水清而温,有甘味,能治眼疾。某氏采药为业者,曾取水为民广治眼疾。相传民间陈汉沟武士陈明、朱囊、廖缺嘴为推翻满清统治,曾在这里秘密练兵。陈明等身轻如燕,跨越天堂险口,如履平地。
第一道洞里壁右侧地面有一小洞口,一方形青石直立于洞的当口,俨然一扇石门,绕过石门往下走十来步,进入地下第一洞。洞身方圆五尺,黑而潮湿,颇感阴谅。有石如炉,相传是铁拐里炼丹室。洞的中央又现一小洞,小洞里又有洞口,只是由于越深层越漆黑。好奇的人一般举火把到此止步。至于洞底、洞再里,结构究竞怎样,无人探险,无确记叙,只据传此洞远通黄梅五祖寺。
筲箕洞是宿松三仙洞之一,大概由于座落于荒山僻林、野岭,历史上一直不被人们所关注,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地方志都没记载,实为不公,鸣之不平。有朝一日,能补载入《宿松县志》方为祈祷。如果从现在起,通过此文的呐喊,有关单位把它列为宿松的古迹胜景,并加以开发,整饰和挂牌保护,它将定然以特有的神秘姿态,供市民们参观景仰,也不枉本文作者,闲作此文的初衷,静待佳音吧!
宿松陈汉山人张晓钟
刊于《张晓钟新浪博客》
张先生善于考古,乐于考古,古典奥妙无穷,难以了接清楚。 浩淼 发表于 2020-7-5 10:11
张先生善于考古,乐于考古,古典奥妙无穷,难以了接清楚。
谢谢先生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