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起聆听抗美援朝宿松老兵讲那过去的故事……
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抗美援朝由此拉开大幕,大批军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作战。近日,笔者走进居住在宿松县孚玉镇龙跃村的抗美援朝老兵吴雪洪家中,聆听他当年的战斗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感受一代军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与笔者交谈时,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兵,回忆起70年前战火纷飞的往事,依然心潮澎湃。
1930年3月,吴雪洪出生在宿松县孚玉镇龙跃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穷困,父母无力供他读书,吴雪洪5岁开始上山放牛,住的是泥草房,穿的是麻布衣,吃尽了人间苦头。
“我是1949年10月份参军的,那一年我19岁,记得当时我是穿着单衣参军的。我没有读过一天书,在部队里就跟着识字的班长认字,没有纸跟笔,我们就用大地当纸,树枝做笔,我还学会了不少的字呢。”老人说到这里,脸上洋溢着开心与自豪。1951年,部队动员,他被选入了赴朝志愿军,随着大部队向朝鲜进发。“那个时候到处都回响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让人听了特别振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吴雪洪老人神采奕奕。
“那时候,在朝鲜,公路就是土路,路上满是美军飞机炸出的弹坑,当时我们的军备物资落后,只有小米加步枪,敌机很猖狂,有时飞得很低,沿着山沟公路寻找目标扫射,有时他们就在我们藏身地的头顶上转,紧擦着树梢盘旋,我们躲在树丛中,有时都能看见飞机上美军驾驶员的模样。特别是敌方重型轰炸机,找准了目标,直接就往下扔炸弹,像下饺子似的,炸得远近一片火海,烟雾滚滚,想躲都没法躲,弥漫的火药味,呛得人喘不上气睁不开眼。我们就用高射炮和步枪联合打飞机,每当飞机昂首向上的时候,就抓准时机瞄准飞机的油箱射击,打下敌军的飞机。战争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战士住在掘地三尺的战壕里,战壕上方盖上树枝做掩护,大家饿了的时候就嚼高粱粉做的硬干粮,吃的时候又干又噎,渴了的时候就抓地上的积雪含在嘴里,根本喝不上一口热水。”说起朝鲜战场上的事情,老人如数家珍,不时用手帕擦拭着眼睛。
“有次我们连队接到命令,从山头进攻。因为我刚参军在通讯连集训过,在战场上,我除了是名轻机枪手,也是名侦察兵。我们那时候打仗,不像现在有手机,通讯设备落后且匮乏,连与连、排与排之间联系不上,那怎么办呢?仗还要打,后来我们连要求部队每个人都间隔三到五米,这样炮弹打到人身上,就只能伤一个人,其余人一卧倒就没事了。后来,我还发现,敌人的炮弹是有间隔时间的,每三到五分钟炸一次,我就把这个向上级报告,我们在敌人炮弹间隙期进攻,就这样我们就一次次夺得高地,一步步取得成功。抗美援朝战争真惨烈,打到了什么程度?打到山上的树和草都没有了,我们的很多战友也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老人带着哽咽的声音说着,眼里噙满泪水。
当笔者问到面对血腥的战争怕不怕的时候,吴雪洪老人坚毅地回答:“来了就不要怕,怕了就不要来,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有国才有家!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既然选择上前线,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坚强。”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以后,吴雪洪所在队伍仍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做好战后重建家园工作。“在朝鲜待了整整四年,由于经常跟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我还学会了许多的朝鲜话。”接着,老人一口气说了好几句朝鲜问候语。
1955年回国,吴雪洪仍留在军中,后来继续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海南岛的建设,重点参与了海南公路的建设。“当时的海南荒无人烟,但是我很喜欢那里的天气,暖和的很,也许是在朝鲜冷怕了。”吴老打趣地说道。
被问及看到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有何看法的时候,吴老深情地说:“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长期坚持,国家才能富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长期坚持,祖国才有未来。相比在战争上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感谢党和政府!”(李婷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