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世纪网芳芳 发表于 2021-1-4 08:36

宿松县北浴乡:乡村旅游业初具规模

   笔者近日在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廖河村、迎宾村、滑石村走访,所到之处,房舍俨然,道路平坦,水流清澈,村容整洁,民风朴厚。昔日漫山遍野的灌木芭茅草,而今茶树经果林满山坡。全境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昔日的穷山村,今朝大变样,其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特色、自然生态资源,为该乡的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红色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在罗汉山村,观音卡上,几个石工正忙着搬石挑泥砌寨墙。90年前,这里是防护外界进村的前沿哨卡,守护着散落在这周边崇山峻岭中的根据地。1935年,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在此创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以朱育祺为司令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建红军便衣队、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立于卡顶,放眼远眺,四面峰高势险,一条小径从沟底蛇行而上,确实易守难攻。红军便衣队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历经大小战斗137次,歼敌1万余人。当时的根据地,真是家家参军,户户支前,百姓们觉悟很高,涌现出了像朱赛英、吴应典等许多不畏牺牲、名垂青史的民间英雄。


   1934-1937年,短短的三年时间,红军牺牲了659名官兵。本地参军牺牲的就达336人,被害百姓100余人,山场被烧毁近千亩,房屋被烧157间。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每一寸都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为了不忘初心,鼓舞斗志,发誓改变家乡面貌,近些年罗汉山村村支两委在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行动起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四处筹措资金,克服困难,修路架桥,改水改厕,建起了纪念馆、民俗馆,恢复了兵工厂、战地医院、槽纸厂、思恩洞……等参观景点,红色旅游业基础工程,已初具规模。


绿色生态园景观美如画

   在滑石村的山梁间行走,一级级水泥石阶穿梭在茶园间,茶间果树间杂,山头凉亭相望,富丽堂皇的游客接待中心,温馨舒适,亭台轩榭、曲径画廊……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仅仅滑石村就流转山地近 7000亩,种植茶叶1800亩、油茶2200亩、泡桐1600亩、银杏1200亩、红豆杉300亩、中药材60亩、松木1300亩。


   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耀着我们,这片“昔日芭茅割断颈,而今油茶满山坡”的山地,以其崭新的面貌让我们大吃一惊。真是躲在深山人未识啊!


   近几年,北浴乡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绿色农产品比重,引导茶叶、油茶、雨花菜等产业基地做大规模做强产业,马厂村白岭、罗汉山村燕家山、滑石村锅川、何岭、法官庙等油茶基地项目和滑石高家垄、四吉滴水崖、廖河响水坞茶园等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拓展实施,规划新建茶园300亩、油茶1500亩,改造茶园400亩、发展冬桃50亩,油茶抚育800亩,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一个美丽的山乡、宿松人的后花园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来源:中安在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县北浴乡:乡村旅游业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