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祥生:陈汉大山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祖德宗功赐智慧春风秋雨润心田——宿松邓陈氏族贤邓祥生先生从事宗族二三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绿神洲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各条战线出现了欣欣向的新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大力发展经济,以人为本,建立和谐新型的人际关系。文化立国,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全民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各级文化研究会相继问世,与时俱进,凝聚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宗族凝聚力,倡导扬祖德、弘宗功、尊祖训、守家规,缅怀先祖先贤伟绩,成为守法遵纪依规的合格公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道路。为家族成员办好事、办大事,各姓氏宗亲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二0一二年,邓陈氏宗亲应广大族贤的倡议,经各支各房族贤举荐、经召开全族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邓陈宗親理事会”,由祥生、泽洪、水流……等七位族贤组成。祥生任会长,水流任副会长、泽洪任秘书长。至此邓陈宗亲会诞生了。宗亲会为发掘地域文化和传承宗族优秀历史,立新规,释祖训,团结族人,尊祖敬宗,访親收族,撰家谱、缮祖墓、建宗祠、建立新型的和谐家族关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整过族务活动,在涩酸苦辣咸中进行,在“苦”与“乐”的交响曲中推进,充满着无限的愁帐、无限的徘徊。宗亲会班子成员,成不骄,败不馁;受得住,顶得起;放得下,得不拿;舍不惜,宽以待人,严于律已,为族众所歌。邓祥生先生,自2012年秋不再担任宿松县广福初中副校长。退居二线任督学后,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整过宗族事务工作。撰修宗谱、访亲收族、始建宗祠等宗族事务,有规有序,有声有色,族人看得见,摸得着。奇迹显露,功德圆满,众口留芳于后裔。本文现就宗亲会主持实施的几件关乎全族之大事,以叙之。
一、遇奇缘,搭上访亲收族之“列车”
二0一二年国庆假期间,应族众要求启动族谱八修。因七修宗谱时,由于时局形势的局限和印刷条件差,家谱质量不尽人意。同时,时隔二十余年,全族生齿嫁娶、仙逝殁亡、升学创业等情况变化较大。还有,通过族贤众亲的努力,协议界定了始祖员六公墓地,始祖墓有陵、陵有碑、碑有志。改变了过去,族人找不着始祖坟堆乱磕头的现象。界定的始祖墓陵,必需载入族谱,宜早不宜迟。
宗亲会针对族贤的这些倡议和呼声,专门开会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这是宗亲会首先要做的事,决定举行第八次宗谱的撰修工作。经推选选举了八修宗谱理事会。各支各房推选理稿人,协助组稿。于二0一三年在县城北站法院对门开局动修,各支各房族长纷纷响应,均安排人员联络、组稿、筹资。全族族众有识之士,都很关注新修宗谱的撰修工作。祖有训,撰修宗谱不能落下族丁未入谱;族有规,对早年外迁的宗亲,要想方设法,多途径联络,使之认祖归宗,登记入谱。据谱载,清.乾隆年间,乃致清.嘉庆间,族有很多户远迁陕西,历修谱记有“迁陕”,有的有祖墓葬地的具体小地名,而大部份仅“迁陕”两个字,无具体地址。宗亲会在网络上发布《安徽宿松邓陈氏寻亲归宗公告》,邓陈氏辈序:员躬度世堂,守惟文行忠,学习继儒宗、 广大承先泽、诗书兆瑞祥,传家敦礼义,启迪自声扬。凡与以上辈份吻合的族人,望相互转告,速与理事会联系。联系人:邓先生150566607991385562160613170243798QQ:493279931邓陈宗亲QQ群70704719邮箱493279931@qq.com(据家谱记载:湖北、陕西、安徽、河南、江西等省均有该邓姓外迁人员)。
《公告》发于网络后,虽未及时发现有回复,但有本县铜铃陈岭邓志兵,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柞水县政协文史委编写的《移民宗源》上有文:《九间房邓氏宗源》【迁徙发展】九间房邓姓家族是安徽省宿松县邓家山邓姓支脉,当地人称之为“江南邓”(清朝前期,安徽与江苏是一个省,称江南省,后划开为两个省,后称江南安徽省)。清朝年间,邓家山邓姓有邓世昌、邓世远、邓世崇、邓世秀四大支。在一次灾荒中,世秀支之后行据携家来陕西谋生,定居于九间房一带,至今已有近300年,子孙繁衍十几代,约100户,近500人。除九间房居住外,本县的马家台、红岩寺和西安霸桥的邓家村、蓝田县的邓家岭均有分布。【家谱辈序】“文革”前,九间房邓姓已积存有家谱40余本,“文革”中被当作“四旧”全部焚毁,老谱记载的邓姓辈序为:员躬度世堂,守维文行忠;学习继儒宗,广大承先泽;诗书兆瑞祥,传家敦礼义;启迪自声扬,…(邓惠民供稿)。邓志兵告知宗亲会,邓祥生先生立即上网,按志兵提示查阅得知,陕西柞水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写的一套地域文化丛书,其中《移民宗源》这本书182一183页上有此文。得知后,便通报宗亲理事会,大家高信得连觉都睡不着,激动万分。离老家近300年的宗家找到了,族人们恨不得连夜飞往柞水九间房,与亲人团聚。会长心有成竹,理清了思路,并赴之于行,搭上了访亲收族的“列车”。
首先致信柞水县政协吴芳文副主席,寻找作者邓惠民联系方式和具体通讯地址。得到了柞水县政协的如愿回复。迅急给邓惠民先生去信,了解到二十余人的联系方式和详细地址后,再分别与之通话交流。其次写二十余封信,分寄这二十余人,与之联络。最后邀约确定,择吉日赴陕会晤面叙。谁知这一赴陕访亲收族,一去就去了七趟。
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泽洪、星如、祥生三人,带着全族家人的重托,开始了第一次赴秦岭大巴山区访亲收族之旅。自九江火车站乘火车奔柞水县九间房走访:邓惠民、君涛、明哲、大印、陈锋等宗亲,走访咸阳市等地。十一月二十四日满载返回,联络成功,使得九间房一带族亲认祖归宗。接着有十堰市政法办公室主任邓承军等,于2013年期间,赴柞水县出差,见宗亲桌上有邓家山宗亲会去的信,他们之间横向又联络上了,得知是一家,更是喜上加喜。随后承军同承业、承兵、先锋四位宗亲专程来宿松寻根问祖,查阅家谱,顺利归宗。
二0一四年五月十三日至五月二十二日,祥生率香茶、松弟、中平等开始了第二次赴秦岭大巴山区之旅。跑了柞水、咸阳、镇安、旬阳、十堰、房县、土城、竹山县等大山区,记录该地人丁信息。曹坪镇两山夹一沟,足有百余里长,四人分两班,在当地族亲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进冲过涧,过村入户,逐邓氏每户登表造册,生怕遗漏,夜以继日,抢时间提速度,组字撰稿、上溯世系、共录九百余人丁信息。
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祥生、泽洪二人第三次赴秦岭 柞水、十堰、房县土城,将记录整理人丁信息入户进行校对,努力做不漏一户,不少一丁,不错一字。
二0一四年底,八修家谱圆满告竣授谱。于次年二月二十至二十八日,祥生、泽洪第四次赴西安、柞水、镇安、十堰、房县、竹山等地祭拜各地始迁祖、送《谱》,并了解收族修谱后续的各地认祖归宗事宜和归宗工作安排。经商议定于二0一七年清明节,各地派宗亲代表回故里祖地,登山拜祖,认祖归宗。
无独有偶,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户家塬镇西沟村邓承林宗亲,通过百度搜到宿松陈汉乡政府,通过0556114查询电话和询问陈汉乡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到陈汉乡邓山村书记邓承党,再经过承党了解到宿松邓陈氏宗亲会八修谱负责人邓祥生。他与祥生先生取得联系上,随后承林专程来宿松查《谱》核对并确定了祖居地宿松邓山村就是他们的根,逐将山阳西沟族人信息登记插入了谱册。
二0一七年清明节,各地宗亲代表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聚集于宿松。宗親理事会安排欢聚于宿松县城安瑞大酒店,并主持召开了热情扬溢的欢迎大会。本土各支族贤代表参加了欢迎大会,大家欢聚一堂同歌迎庆!在此同时,有众族贤倡议:始建邓陈氏宗祠,并义捐了九万余元。
二0一七年四月三十日,宗亲会在邓山召开了全族代表会议并决定:在邓家山后头坞始建宗祠。祥生先生并于十一月十六至十七日,赴杭州会晤在杭州开会的秦地宗親一一供职于汉江师范学院的邓先锋先生,商议建宗祠经费筹措,交换了很好的意见,达成了共识。
二0一九年四月六日一四月十二日,祥生、泽洪、邓鑫第五次赴陕地、十堰,会晤清明返乡祭祖的台属,寻找居住台湾的族亲。商讨建设宗祠经费筹措方案,经台属返台后,顺利地联络上旅台上校军衔、古典诗研究社理事长、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顾问、全球汉诗诗友联盟会副主任邓璧先生。
二0一九年,邓山邓文俊在网上发贴寻亲有回音。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第六次赴大巴山区,祥生率月朋、丙中、先友、先节等宗亲,先后到十堰、西峡、竹山、房县野人谷等地,拜访族亲,考辨支系,溯支源,组谱稿,录入信息。
二0二0年四月一日至三日,“疫情”严重期,为了族亲事务,逆行经武汉。祥生率国安、少华、子东等第七次赴秦地陕西山阳、湖北竹山、河南南阳送重新印制的家谱,祭拜外迁先祖。
七次赴秦地,联络上湖北房县城关镇,房县土城镇,房县野人谷镇,竹山县城关镇,陕西柞水县曹坪镇,咸阳市,镇安县,旬阳县,山阳县,耀县。河南南阳市西峡县等县族亲。苍天不负苦心人,几年来足涉秦岭大巴山区十几个县市,行程两万余公里,收族录入归宗谱丁1688人。访亲收族的路还很长,还很艰辛,嘱广大族贤后裔,继续发扬光大,多途径广开访亲收族之大门,尽最大努力,奉献于此项族务工作,为宗族事务贡献一己之力。
二、办奇事,宗谱竣续撰谱外“谱”
二0一四年,八修宗谱告竣,授谱完毕,修谱理事会退班封笔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宗亲会不断地接到远方十堰、南阳、竹山、房县野人谷等地宗亲来电。他们通过秦岭大巴山区邓氏族人的介绍,才知道老家在寻访他们,他们几百人丁的根在安徽宿松邓家山,盼望老家来人考证、带谱核实,急盼能早日认祖归宗,族丁入族谱,宗祖灵魂归宗祠栖息。
祥生先生在宗谱告竣后有承诺:收族没有句号,继续访亲收族,只要有宗亲寻宗信息,倡议本族勤于联络,本人义务去联亲。决不落下任何一户于《谱》外族人,何况是外迁数百余年的宗亲。野人谷镇地处房县南部,东与保康县、房县五台山林业总场毗邻,南与神农架接壤,西北与红塔镇、门古镇相连,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1公里,是房县南大门。全镇总面积358平方公里,辖20个村,71个村民小组,5347户,2000年止,14291人。这里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连接点。野人谷植被茂盛、山高水深、峰峦叠嶂。1974年,桥上村村民殷洪发在山上与野人捕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野人搏斗的人,拉开了中国野人探秘的序幕。一个山区镇358平方公里,14291人,居住分散,山涧深壑,大部份屋场为独自归居,三三俩俩,乡间基本上无聚居地的屋场。地域是我们陈汉乡的四倍,而人口是陈汉乡的一半。可想而知,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祖先先贤 200多年前,来这里,拓地安居,垦山种粮,又是怎么生活到如今的?宿松邓家山宗亲一行,携《谱》进村入寨,考证此地宗亲信息,经当地存有老祖碑,经辨认考证,果然脉出宿松邓家山,是宿松邓家山迁出支系。迅速挨家挨户,入户登记谱稿,上溯宗支,接入世系,此行差旅费用共5000余元,大部分由邓先节宗亲支付。
组稿带回后,八修《宗谱》已授,收回补撰添上野人谷等地人丁重印?这样印刷费用昂贵,补录、装订、世系图表,一动百动。如何办理入谱呢?祥生先生决定:重新将这几百丁录入、打印、印刷、装订。经过印刷师编制,印制二十余册,分送外地。印刷等经费3000余元,会长自掏。特事特办,办奇事,族谱竣后续撰谱外“谱”。待下修再统一配印所有套谱内。
庚子年春节期间,由于新冠疫情,祥生先生便在家中将2015年家谱告竣后又联系上的近500名宗亲信息,编辑成家谱,祥生先生个人出资印刷,并于“疫情期间”,逆行于武汉外围,携国安、少华、子东专车送达山阳、竹山、房县野人谷宗亲并参加当地登山祭祖活动,所用差旅经费近2000元主要由祥生、国安支付。外地宗亲满意,本地宗亲愿意,大家都乐意。为迁居野人谷等地宗亲,圆了几百年几代人的认祖归宗之梦。这种“奇事”办得好,办得有实效,有意义。
三、显奇功,踏上始建宗祠之“旅途”
邓陈氏宗亲会,于二0二0年十二月二日,向族众庄严宣告:宗祠告竣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在邓陈氏宗亲中迅猛传递。族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电话不断,微信连篇。大家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不约而同地来到陈汉邓家山村后头坞一一宗祠所在地,一睹气势恢宏的、庄严肃穆的宗祠为快!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是氏族供奉列宗列祖牌位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祖宗的灵魂栖息之圣地。 它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之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之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纵观本族历史,族无祠,列宗列祖灵魂没有栖息地,没有场所祭祀祖先,是本族历代有识之士都一直视为一件重大的憾事。
二0一五年始修八修族谱,历时四年有余,修谱诸君,义务奉献,省吃俭用,没有拿一分钱的修谱工资。进山赴坂,下乡进城,远赴域外,自掏车船费、联络通讯费。族谱告竣,经费决算后,结余近九万余元人民币。这些经费,来源全族按人丁自愿捐交、有识之士、公职人员、企业老板等捐款。修谱诸君,有人认为,这九万余元,应作为补发修谱人员的工资,补助联络通讯费等。宗親会会长邓祥生先生认为这样做,有私分的嫌疑,没有同意这种做法,经费处理暂时放下,结余经费分作三手管理,备用于全族公益事业。二0一七年初,闻早年迁徙陕西、河南、十堰等地宗親有意向回故里祖地祭祖。宗亲会针对这一情况,便将邓山二世祖墓、三世祖墓、四世祖考祖妣古墓加以修缮,修通了上墓水泥道路,共用去六万余元,结余叁万余元。
二0一七年清明节,因迁外地宗親的来临,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在县城安瑞大酒店,接待了回归故里祭祖的宗亲代表,当晚酒店邓月华经理邀请宗亲去舞厅娱乐一下,费用花去壹千四百多元,最后由邓经理付九百余元,会长邓祥生付五百元。清明日,四面八方的族众,纷纷派代表登邓山祖山祭拜先祖。很多族亲纷纷建议理事会始建邓陈氏宗祠,有族贤、有识之士向宗亲会又捐款九万元。对此理事会于二0一七年四月三十日,在邓山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一致究研决定始建邓陈氏宗祠,填补本族六百多年来的氏族无祠的空白。决策已出,实施不易。经费从何而来?祠址选于何处?谁担斯任?一直在宗亲会理事人员心中惦记,会长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忧虑重重,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建议。举行这此次会议,会上将充分讨论研究了宗祠选址、建祠理事会、经费来源等方案,逐一议决。首先宗祠选址何地?各地的宗亲尊祖敬宗的心情激动,急切要求将宗祠建于本地屋场,各执其辞,意见不一。有的说祠址选建在邓家山适宜,该地是本支发源地;有的说,邓山路窄道湾,族众进出不安全、不放便,不适宜;有的说,应建在平原地区,交通方便,便于清明祭祖、聚众会亲车流,道窄路湾,山路崎岖那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合适!讨论不休、争论不止。综合大家意见,同意选址邓山的于会者占绝大多数。邓家山是始迁祖降松之地,是本支发源地,水泥公路已通达各屋场,祠堂选址邓家山,合情合理合实际。其次,谁担斯任?经充分讨后,大家一致同意,无记名投票推举九人组成:宗族始建祠堂理事会。九个分支宗亲,每支推荐一人为候选人,通过投票选举,当选担任理事成员,每三百丁推选一人画票。宗亲会长邓祥生先生不列入候选人之一。选举办法已通过,接部就班,准备投票时,不料,有少数参会代表,因对祠址选址有异议,中途退会,其中有二位投票人退会,悻悻离去。在这即将发生不欢而散的情况下,大家议定,继续开会,选举有效,个别特殊情况回头分别做其思想工作,详细解释即是。会议继续,照常进行,由廿四人画票,唱票统计结果:祥生(虽不在候选人之列,但被投票人补写上票)、泽洪、柏水、新华、月朋、邓鑫、水旺等七位当选为理事。经理事成员分工祥生为会长,泽洪为秘书长,其余为理事。荣膺阖族重托,岂敢玩忽,各执其事,共襄盛举,冀早日夙愿得以实现。祠址已定,班子已推出,经费何以?没有钱,事咋办?帐存五万余元,乃沧海粟。经会议讨论研究,意见统一。各支各房代表纷纷表示:经费来源分两部份,一部份由全族众丁自愿义捐,每丁100元,由各屋房长收起;另一部份,发倡议,由公职人员、退休人员、企业老板等解囊相助一部分。理事会担当斯任,运作,择吉选日,征地动工。
理事成员立即行动,多方咨询,易地参观考察,定规模,绘图纸,筹资金,勘地赔款,择向,查风水,选吉日,招技师,立协议,签合同,合同价壹佰式拾余万元。族众热情洋溢,捐资踊跃,捐款献地争先恐后,更有族贤义举频添。勘地赔款近五万元,由祥生、百水两位宗亲掏钱亦事。聘请多位风水先生,定向择善而从。选定后头坞,谨定于己亥年四月八日吉时破土动工,总面积约三千余平,建筑面积五百余平。讵料庚子春,新冠“疫情”来袭,怠工数月,于二0二0年初春,主体工程一年功成,足显执事诸君之殚竭精虑,更显邓氏族人之团结志诚,功在千秋,德在万代。铭曰:式好堂,宗祠五开间,一进三重,厅堂式结构,徽派建筑,气势恢弘,壮观吉祥,庄重典雅,气度不凡,雕龙画凤,龙腾凤舞,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古色古香。山水楼台,仕女花卉,千姿百态,气韵流畅。三重大厅,恢宏典雅,宽敞明亮。上重中堂为神堂,列宗列祖牌位,供奉其上,庄严肃穆,两厢供治事之用。建筑形制仿古创新,古朴典雅,钢筋水泥、全框架结构,水泥现浇灌顶,屋顶釉质灰瓦。两重天井,明光板透明净亮。上等建材,质量坚固;仿木园柱镌雕金字联文,彰显祖德;前后飞檐翘角,显徽风皖韵风格,呈兴旺气象,成为尊祖敬宗、慎重追远、祭祀祖先、感恩祖德、启迪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联络宗親情感、团结族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场所,从困境中崛起,竣工落成,可喜可贺!
自动工至今日,理事会主事人员,各怀无私奉献之初心,不为名利所动心,利益面前不伸手,不沾利,工资分文不拿。特别是祥生先生,接待来往族客、工匠技师,私人招待餐饭茶水,无怨无悔。理事会宗亲,接待来往族客、工匠技师,私人招待餐饭茶水,同样无怨无悔。这些告诫主事诸君,未经其事,不知其艰,建设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咸,说不清,也道不明。对少数宗亲的误认为建宗祠是为邓山某屋场宗亲做祖堂,有关人员借机大吃大喝,赴境外游玩,出入歌舞厅,慷族众之慨等不实之词,主事宗亲将是付之一笑。相信天地可鉴,日月神明。上无愧先祖,下可昭子孙。有朝一日,夕阳西沉,将会整衣冠,端肃裣衽,跨瑶池,过黄泉,告慰列宗列祖,灵魂有寄托,栖息有福地,列宗列祖将会永佑族子族裔,万代兴盛,永世其昌。
鉴如上述之成,邓祥生先生微笑地对大家说:“全赖祖德宗功所赐智慧,全靠族众贤达的鼎力支持,全凭有成就的族中企业老板的慷慨解囊,是全族老少爷们、族中叔伯、婶婶娘娘、伯仲叔季兄弟、贤侄裔孙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宗亲理事会班子成员,仅起了个领衔作用。”为共同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构建文明和谐的宗族关系,铭记不忘,特记之!
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陈汉分会理事张晓钟作于广福宅
二0二0年岁次庚子十月十八日
{:5_170:}{:5_17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