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 发表于 2022-2-21 18:02

宿松:壮大绿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人间二月芳菲始,长江北岸春潮涌。初春时节,走进地处长江北岸的宿松县,抬头见绿,绿油油的小麦、油菜,生机勃勃,一望无际,像一床巨大的被子铺在大地上,蔚为壮观。

  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培育多经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冬闲田、弃耕抛荒地的利用率,赋能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宣传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让更多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赋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已培育100亩以上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种植大户620余个,全县小麦、油菜种植总面积已发展到59.1万亩。




“冬闲田”变成油菜田


  “既防病防虫,又除草壮苗;有了专家给的‘药方’,今年我家油菜的收成又有保障了。”2月19日,复兴镇油菜种植大户蔡长河在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的指导下,一边除草一边高兴地说。

  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胡志诚介绍,蔡长河是我县复兴镇水稻种植大户之一,以前蔡长河因担心机械收割油菜损耗比较大,使用人工成本又比较高,所以一直未在稻田里轮作种植油菜,他承包的稻田成了冬闲田,直到2020年年底,在农技工作人员的大力宣传下,他才认识到在稻田里轮作种植油菜,不仅能够增加农业上的经济收入,以及享受到国家给予的补贴,还可以将油菜秸秆肥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去年,我将250亩稻田全部种上了油菜,在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通过精细化管理,以及后期的分段收割,平均亩产值达到900多元,加上每亩135元的补贴,每亩纯收入有700元左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各级农技人员的关心帮助下,蔡长河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今年他又将250亩水稻冬闲田全部种上了油菜。复兴镇57名水稻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也都在承包的稻田里种上了油菜,积极为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作出贡献。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户在水稻冬闲田扩种油菜的积极性,确保冬闲田不闲,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县油菜种植示范区域共设立22个苗情监测点、11个病虫害监测点和8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常年安排技术员开展定点监测工作,实时掌握油菜的生育进程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现场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同时,在我县复兴镇小孤山、二郎镇刘坡村分别设立一个油菜观光示范点,将传统油菜种植业转变为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实现观光农业发展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据了解,2021年,我县共种植油菜31万亩,其中利用水稻冬闲田扩种油菜占12.3万亩;2022年,共种植油菜32万亩,其中新增水稻冬闲田扩种油菜面积5.5万亩,10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已发展到470个,遍及全县各乡镇。


小麦有了无人机“保姆”
  时下,小麦生长正处于分蘖期至拔节期。地处长江江畔的宿松县洲区平原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无人机在高空中往来盘旋,喷洒农药,给小麦防治纹枯病和蚜虫。
  “小小无人机,能耐大着哩!”我县洲头乡官洲村村民何怡山,是闻名全县的小麦种植大户,从2013年就流转土地种植小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500亩。但到2020年,才使用无人机施肥、治虫和播种;通过一年多的应用,他尝到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无人机给小麦治虫  往年春季,何怡山种植的800亩小麦,每次都是安排10名工人,背着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起早摸黑给小麦治虫,一般4天才能打一遍药,人工费每人每天要100多元。不仅如此,给小麦施肥、除草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工。随着小麦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怡山越来越意识到依靠传统方式作业,不但降低不了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不了生产效率,还容易贻误给小麦治虫、施肥的最佳时机,同时对农药的损耗比较大,工人长时间作业也极不安全。

  近年来,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种植大户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何怡山在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的扶持下,自2019年以来,先后购置了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旋耕机、拖拉机和无人机等机械设备11台,他购置的无人机具有施肥、打药、播种等作业功能。

  “一架无人机日作业能力能达600亩,是一台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的30倍,比往年使用人力节省4000多元,而且用药少,播撒均匀。”谈到无人机给小麦种植带来的变化,何怡山赞不绝口。如今,在小麦生产上,不止是何怡山,我县其他小麦种植大户都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

  为了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切实提高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82家,覆盖我县每个乡镇,为农业种植户开展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便利。

  如今,宿松县27.1万亩小麦都有了无人机“保姆”,且无人机应用已拓展到农作物种植的各个领域。

大棚经济让农民“生财有道”
  2月18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冷空气,让宿松县农村地区处处寒气逼人,而在我县汇口镇曹湖村宝利鑫家庭农场的蔬菜种植大棚里温暖如春,30余万株秧苗枝叶伸展,70亩蔬菜绿意盎然,工人们每天都在抓紧时间移栽西红柿、辣椒,以及采摘莴笋、菜苔,这里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花卉大棚
  “年前,王站长就指导我们给每座大棚里增加了撑杆,使我们提前做好了抗雪防灾工作,同时指导我们做好育秧大棚的保温增温工作。”2月7日,宿松普降大雪,厚厚的积雪却未给汇口镇9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带来任何损失,全镇600座大棚,无一座垮塌;每每谈到这个话题,宝利鑫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宏珍总是对汇口镇农技站站长王斌感激不已。
加固大棚  自1月份以来,王斌和同事坚持每天轮流深入辖区9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上门指导农户做好防冻保温、病虫害防治、通风降温、秧苗培育、秧苗培土等工作,即使是春节也都是这样。



辣椒苗繁育大棚
  “你们看,每座育秧大棚都是大棚套中棚,中棚套拱棚,拱棚套地膜,四层覆盖能使大棚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确保繁育的秧苗都能得到有效生长。”在王斌的悉心指导下,宝利鑫家庭农场繁育的30余万株西红柿、辣椒、茄子、冬瓜都获得成功。去年,该农场在汇口镇农技站的技术指导下,共出产蔬菜300万斤、繁育秧苗20万株,创总产值310余万元。


  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坚持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战略,在全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同时紧紧围绕“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聚集人力资源、先进技术、优势品种等生产要素,培育大棚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产业种植大户,壮大大棚经济,扩宽农户增收途径。



油茶苗情监测点
  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我县洲头乡金坝村共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8个,建成葡萄种植基地13个,葡萄种植总面积3600亩,年出产新鲜葡萄1200万斤,创产值7200万元;通过基地带动,去年,葡萄种植基地总用工数达到18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务工增收1440万元。我县五里乡黎冲村已建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室内盆栽温控大棚1座,年出产各类花卉苗木800万盆,创总产值16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大棚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8100亩,其中大棚蔬菜2400亩,已成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今年,我们将通过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延伸农业种养产业链,促进种养业提质增效,同时依托湿地形成的环境优势及高铁宿松东站的区位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把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农家乐带动起来。”谈到农业的今后发展,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菽华说。


来源:宿松县农业农村局作者:孙春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壮大绿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