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籍清朝一品大员段光清
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曾官至清咸丰年间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因其精明能干,善断疑案而被时人称颂为“段青天”。据《安徽省志》记载,段光清少有大志,颇负勤学好问之名。初以举人大挑,任建德县知县,后历任浙江慈溪、海盐、江山、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宁绍台道台、浙江盐运使、按察使等。
清咸丰二年(1852年),浙江鄞县官府因催粮事激起民变,乡民与盐盗一齐冲入城中抢劫,焚烧了县衙。后经浙江巡抚派兵万人到宁波缉捕,又因官兵侵犯而引起羊庙之变,使20余名官员被打死,捕兵亦被打死数百人,吓得官兵星夜逃回省城。段光清任职鄞县后,立即采取减粮价、清盐界、诛首凶、散余党、安民心等策略,未动一兵一饷,很快就平定了事变。当地人们都称他为“段青天”。
段光清从官过程中善断奇案,颇受人们推崇。一次,福建总督府签押房中失窃700锭银子,由于段光清为人正派,不会阿谀奉承,新任总督对他很是反感,于是借机要求其限期破案。
段光清承诺:“多则10天,少则6天,下官保证将盗贼缉拿归案。不过请大人答应三件事:第一请准许本县差役守卫总督衙门四周;第二,凡从大人衙门口出入者,一律准由卑职派人检查;第三,卑职来见大人,不论何时何地,望勿拒绝。”总督一一答应,段光清立即回县衙部署。
段光清回到县署,幕僚们纷纷议论:“老爷您这办法恐怕不行,到时候逮不住窃贼如何交差?”段光清只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他立即传集署中吏差到堂,命令他们立即前往总督公署,在督署四周日夜巡逻,勿稍懈怠。段光清随后又命干练衙役前往总督公署二道门口,按一天两人一班分班把守此门。如发现有行走缓慢、摇摆、身上似藏有重物者,立即上报,但不必搜身。接着,段光清又命几名衙役分头前往城中所有的银号、钱店侦查,如发现有人持某某式样、某某印记、某某重量的元丝银锭前往兑换的,连人带银一并扣押,送来县署惩办。
随后,段光清接二连三求见总督,有时一天跑上好几趟,总督碍于先前承诺,也不便拒绝。可段光清觐见总督后却又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在公署内前后左右看个遍即告辞,总督感觉莫名其妙,但也不好多说什么。段光清以后几日都是如此。这样过了三四天,搞得总督日不能理卷,夜不能安寝,叫苦不迭。终于,他生气地找来段光清,埋怨道:“你这是干什么?这么一天天跑来跑去,也不怕麻烦?你到底能不能破案?”段光清也不作答,只是叩头,唯唯答应而去。
第六日一早,段光清带着衙役和刑具,直奔总督府。正逢总督想出巡,仆役前呼后拥走至门口。段光清上前行礼后便说:“案子已破。”总督大喜问:“窃贼何在?”段光清指着总督身边的一个随从,厉声道:“他就是盗贼!快给我拿下!”总督见此乃他心腹之人,大惊道:“有何证据?”
段光清并不答话,只是领众人来到督府中的花厅,里面有一张床。段光清令人将床抬走,只见床下有一堆松土,挖开一看,里面果真藏着一大包银锭,一数只有200锭。段光清严斥被捕者:“如不从实交代,必将用刑严惩!“对方惶恐之下,只得供出其余500锭银子的藏匿地点。
总督钦佩地问段光清:“你是怎么破此案的?”段光清笑道:“签押房是机要重地,只有内贼才有机会行窃。可此地吏员仆役甚多,何人作案难以判断,故向您提出三条请求,盗贼心虚,一定急于了解我的行踪及破案情况。我来求见,他必定设法窥听。不出所料,我每次来总见该人悄然窥视窃听,如果不心虚,何必如此呢?但是,所失之银藏于何处,我还不知,便在府中到处观察。一次走过那间花厅,无意发现里面床被人移动过,再一注意,又见那仆役的眼神也时常盯着床处。于是,我断定这儿可能便是藏赃之处。”由此,一桩案件被段光清出奇招破获。
咸丰八年冬,段光清由宁绍台兵备道升任浙江按察使,加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衔,获咸丰皇帝五次召见。咸丰问:“何以到处称尔为青天?”段回答:“原为州县时,百姓有事经官,无论事之大小,即刻见面,为之一言了结,以省拖累。青天之誉,臣实深惭愧焉。”咸丰即命南书房书赠“平易近民”加以褒奖。同治五年(1866年),段光清因年迈古稀,请病休归隐故里,光绪四年(1878年)病逝,终年80岁。
地主状告轿夫诱拐他家婢女 轿夫:他家有婢女吗?
段光清把轿夫提上来审问时,发现轿夫长得五大三粗,举止笨拙,根本就不像诱拐婢女之人,心里就有了数。毕竟,能够诱拐婢女的人,不说面相俊俏,至少得油腔滑调啊。
清朝道光年间,杭州发生一件官司。
当地有一个地主,姓赵。赵地主家里有钱,又热爱交际,与杭州知府关系很好,来往颇勤。一次,赵地主家里的轿夫,向他讨要工钱。或许是讨要工钱的态度有些强硬,或许是讨要工钱时有外人在场,总之让赵地主感觉丢了脸,面子上挂不住。
赵地主立即写了一封状子,状告这个轿夫诱拐他家的婢女。在状子里面,还夹了一张自己的名片。状子递到杭州府,杭州知府打开一看,有一张名片,立即明白了。老朋友的状子,一定要关照。杭州知府立即将案子发给县里,并特意交代,一定要严惩轿夫。
杭州知府会做官,也会做人,给足了赵地主的面子。
县里负责审案的人,是一名候补县令,叫段光清。很多人不认识段光清,其实,他也是一名很有名气的人物。
段光清,字明俊,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今安徽省宿松县凉亭镇仙田村人),生于1798年。他从小就立有大志,刻苦读书,但是科举之路走得不太顺畅,一直到1835年才考中举人。那时候,他都已经37岁了。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考下去,得猴年马月才能考中进士。于是,他就果断走上另外一条路,参加了大挑。
1844年,段光清便以大挑一等的成绩,被分到浙江杭州府,做了一名候补县令。后来,段光清又历任宁波府知府、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浙江按察使等职,官至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正一品)。段光清与李鸿章、李瀚章两兄弟的关系都不错。后来,段光清病逝后,李鸿章还为他写了墓志铭。
看半颗糖甜透心,尽享世界之奇秒
宿松人都关注了,只等你↓↓↓
段光清在地方上任职时,办理了不少案件。由于段光清精明能干,善于处理疑案,又不畏权势,被地方民众赞誉为“段青天”。2014年5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连续4天讲述了段光清断案的故事。
好,咱们继续说段光清审理赵地主案件的事情。
杭州知府和本地县令,都认为这是一个小案子,指示段光清对轿夫一顿严刑拷打,逼他承认诱拐婢女一事即可。可是,段光清刚刚进入官场,不愿意不问青红皂白就糊糊涂涂地断案,便进行了审理。
段光清把轿夫提上来审问时,发现轿夫长得五大三粗,举止笨拙,根本就不像诱拐婢女之人,心里就有了数。毕竟,能够诱拐婢女的人,不说面相俊俏,至少得油腔滑调啊。
他问:“你来赵家干活多久了?”
轿夫回答:“今年才来的。”
他又问:“赵家有几个婢女?”
轿夫回答:“小人很少进府,不知他家有婢女。”
段光清喝问:“赵家控告你奸拐他家婢女,你还说不知道他有婢女?”
轿夫连呼冤枉,说:“小人只是当面向赵大老爷要工钱,已被老爷责骂了几次,而且说要把小人送到衙门治重罪。现在老爷要责罚小人,小人也认了,情愿不要工钱了。”
段光清听到这里,总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当即释放了轿夫,并且叮嘱。如果再有人来审问他,一定不承认诱拐之事。那样的话,哪怕受一些责罚,但也不至于被治罪。
赵地主知道轿夫被释放后,不依不饶,竟然到杭州知府那里去告段光清的状。杭州知府没有办法,只好换一个县令来审案。这个县令先对轿夫用刑,然后再才审问。可是,由于轿夫始终不承认诱拐一事,让县令也无可奈何,只好打一顿班子,草草了事。
从这个案子,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官场的黑暗。这个轿夫是幸运的,碰巧遇到刚刚进入官场、没有按照官场潜规则办案的段光清,否则的话,必有牢狱之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