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年代的记忆:看夜(ya)
贫穷年代的记忆:看夜(ya)看夜,早些年,在农村,体现在多方面。看夜、守夜,都是在夜里守护或看护某种事物。村庄上有老者在逝前,亲房子孙们在边上守护,俗语称为老者“送老”,也称看夜。生产队里有稻、麦、花生、黄豆进场,白天没处理完毕,要留在稻过夜,需要看守。除夕年卅要“守岁”等。本文要讲的是在那遥远的贫穷的大集体年代为生产队晚上值勤,守稻场、看稻场的有关事情。
我们队里原有个不大的稻场,位处祖堂屋门外,也就龙井河西老屋场。老屋场居住着十来户人家,居屋一排,座西朝东向,西为狮子山脉埂北南走向,南头折向北拐称狮子坡,龙井河从坡下流过,汇入广河。山脉东为田地坂,老屋依山面坂而建。队里的一一保管室、谷仓队屋四间,与老屋垂直座北朝南而建,构成一稻场。稻场用来打谷晒谷,打麦晒麦,方便入仓保储。由于十多户人家,家家都养了猪、鸡、鹅、鸭,又都是放养、散养,每每打谷、打麦季节,这些放养、散养的鸡、鸭、鹅、猪仔,都在稻场遭蹋到手的粮食,又随地屎尿,众人都愁之。
一年的冬闲,队长号令,全队男女劳力,在队长的带领下,选址老屋的东南面狮子坡山顶,重开一圆形的近500平方米的稻场。虽远离村庄、远离队里的保管室,双抢季节,增加了挑稻禾的路程和挑稻谷回队里保管室的粮仓,但,再无牲口吃食和屎尿了。这就生枝出了,打谷过程中,看稻场这一例事了。
看稻场。生产队因多种原因未来得及当天入仓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如稻谷、黄豆等实物仍放置于稻场,这样夜晚须安排两位社员前来值守,不记工份,分摊义务。稻场周边无房屋、无茅棚,看夜人自带竹床、单被,露天歇宿。
我家因吃粮人口多,每季少不了有几轮回。因长当兄上门女婿了,不在本队,大弟又年小,这看夜的任务当然是我。记得有一次,晚上,母亲为我找出我读书时用的小蚊帐,备好单被,还有一盒蚊香和火柴,母亲是那样的细致,生怕我看夜时度被蚊虫叮咬。别人没这个条件,只得随蚊虫叮咬。
即使有人在值守,仍有大胆贼人来偷,如遇被盗之事,则由队委会干部组成“评议组”,议出被盗了多少东西,然后由看场人负责赔偿。也就是盗贼盗的不是生产队的东西,而是看夜人倒霉。
为了防止被盗,生产队有一个木盒式的“灰印”,里面装着石灰,底部有块可拉动的木板,木板上镂空刻有一个“收”字,然后将石灰印盖在需要看护的稻谷、黄豆等实物上,如失窃后队委会干部则根据失窃的“缺口”议定看场人的赔偿数量。
季节性看夜,虽历时只几年,但,打谷场上蚊虫叮咬、极度的暑热,使人不能忘怀,便记之。
{:5_158:}{:5_158:}{:5_158:} {:5_170:}{:5_17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