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军魂 功名藏于心 ——记宿松县参战老兵张元生的英雄事迹
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应征入伍;他不怕牺牲,拿起枪杆子在前线冲锋陷阵;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受奖,却一直深藏功名。他就是退伍军人、宿松县市场监管局退休干部张元生。近日,笔者走进张元生家中,聆听了他动人的战斗故事。张元生出生于1957年12月,老家在宿松县许岭镇雨岭村(当年名叫许岭区胜天公社求雨岭村)。在弟兄四个、两个妹妹和一个姐姐中,他排行老三。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母亲体弱多病,家里日子过得比较艰难。1976年11月,国家征兵号令发出后,张元生便决定报名应征,走参军报国之路。因为身体很棒,参加体检时,整个公社八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人合格。乡亲们敲锣打鼓,用隆重的方式欢送他参军入伍。入伍时,他先在许岭区住宿一晚,第二天从复兴镇乘船前行,三天后到达上海。在上海住了一晚后,他被送到浙江省金华市军分区龙游县的劳改农场新兵连。在那里集训三个月后,被安排到老连队常山县三团三营八连,看押当地监狱。
由于当时越南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根据中央军委安排,需要从南京军区抽调一批老兵到广西军区。连队发出动员令后,张元生和战友们都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并写下了“坚决要求上前线”的血书。部队仅抽调了六个人,由于张元生军事技术过硬,他有幸成为其中一员。1978年11月,他们到达广西军区马路乡,在那里进行三个月的强化训练。1979年2月11日,国家实行一级战备。2月14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准备开始对越南实施自卫还击作战。作为军人,他们从此保持高度警惕,夜以继日,不解被子,枪不离身。从2月14日夜里八点开始,他们每天徒步行军90里左右,晚上歇息在草丛里或山沟里。尽管天气炎热,时有蚊子、虫蛇袭扰,他们却全然不顾。
那时部队每月都要补贴军人几块钱,张元生勤俭节约,总是舍不得用,以致行军前他身上还存了82块钱。听到实行一级战备后,他把钱放在棉鞋里面,棉鞋放在旅行包里,包上写上详细家庭地址。“我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如果回不来,便于部队及时与我家里联系。”讲到这里,张老禁不住潸然泪下。当时他家里很穷,母亲又常年患病,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父母。他觉得自己太亏欠父母。
“打仗是非常残酷的,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上了前线就不打算回来,军人必须要有这种境界。”擦干眼泪,张元生又严肃地说。他说,2月16日晚上,他们隐蔽在防城县中越边境,靠近要进攻的越南某地。在那里埋伏着,五点前,部队发出了战斗准备动员令。他们便丢弃了被子等物品,只带着枪支弹药上前线。他们要进攻的目标是越南的模范公安屯三号、四号高地。副连长带领一排攻打二号高地,连长带领二排攻打三号高地,指导员带领三排(即“尖刀排”,属于“硬骨头连队”),提前穿插进入敌人阵地。张元生参加三排行动,比一二排先行一步,主要任务是切断敌人后路,防止敌人逃跑。
早上5点,他们就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信号弹一发,6:40他们就开始冲锋。轰隆!轰隆!在炮弹的掩护下,他们端起步枪,一边扫射一边掩护自己,向前冲锋,很快他们就冲过了红河。最激烈的战斗仅仅进行了20分钟,炮火一停,他们就迅速占领了四号高地附近的一个无名高地,切断了敌人后路,接近了敌人的阵地。
战斗开始不久,一个班叫汪梦海的副机枪手受伤,张元生迅速把他的伤口包扎好,并把他背过红河,送到安全地带。随后,他又迅速回去,继续投入紧张的战斗。副连长杨息任很勇敢,进攻四号高地主峰时,打完第一个暗堡就中弹牺牲了。
副连长牺牲后,连长果断改变战术,不打三号高地,带领大家集中力量攻打四号高地。敌人有五个暗堡,火力非常猛。暗堡都是用树木、草皮和泥土作为掩体,难以发现,又比较坚固,炮弹根本打不进。怎么办?身为“投弹能手”的张元生和战友受命去接近敌人暗堡,投掷手榴弹。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好匍匐前行。到了暗堡附近,他们使劲地投掷手榴弹。不到两个小时,四号高地就攻下了,敌人的5个暗堡全部被消灭了。在枪林弹雨中,张元生还从四号高地背了一个伤员下来。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是考验你们的时候了”,接着,部队命令全连集中火力攻打三号高地。张元生奉命又去攻打三号高地。三号高地有11个暗堡,是敌人的指挥所。发现敌人一个火力点后,他一枪打过去,竟然命中了敌人的一个重机枪手,火力点很快就没有了,敌人当场被击毙。最后,敌人被我方包围,有一个暗堡十几个敌人全部被消灭,其中一个指挥官被打死。共花了五个小时,才结束战斗。战斗快结束时,根据副团长安排,张元生护送受伤的连长到安全地带治疗。随后,他又回去打扫战场,清运敌人的枪支、弹药、粮食。
当日下午,他们到达一个山坳里休息。一个副团长亲自指挥,他们在那里整休三天。2月20日下午五点左右,我方七连、九连又进攻横磨七号高地一个营。这里是进入越南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山高路陡,荆棘丛生,山下全部是田地。经过三日三夜的战斗,双方相持不下。上级命令张元生所在的八连(即“硬骨头连队”)拿下这个高地。他和战友从山上快速穿下去,经过丛林、杂草和田地,他们的衣服全部湿透,全身布满了泥水,他们几乎成了泥人。夜深时,天还是很冷,有几个人冻得昏迷。一直到天亮,他们都不能休息,望见敌人就投弹。由于行动迅速,作战勇敢,2月21日,他们便拿下了这个高地,进入了敌人的战壕。但是,敌人不甘心失败,试图夺回高地,经常有敌人猛烈的炮火呼啸而来,最终敌方以失败而告终。
在山上打仗,粮食难以运上去。战士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每人只带了一斤半压缩饼干,也就是三块饼干。期间,只吃了一顿饭。”张元生说,米饭用蛇皮袋运到之后,饭倒在雨衣上面,一时没有碗筷,就干脆用手去抓着吃。“虽然生活艰苦,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没有睡什么觉,但一到打仗,大家就精神抖擞。”
3月5日,部队宣布撤退。3月6日,敌人用猛烈的炮火发起猛攻,山下敌方三四个人来攻打我方,我方在七号高地发现敌人就在眼皮底下,相距大概只有100米。副班长便用冲锋枪进行扫射,张元生集中全部精力打仗。然而,就在这时,炮弹片从张元生后背的腰部穿过。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受了伤,只感到后背有点热乎乎的,并且有点阵痛。他用手一摸,发现手上全部是鲜血。这时,他才知道了自己光荣负伤了。作为副班长的他听见旁边战友说:“不好,张班长受伤了。”随后,战友及时给他进行了包扎,并把他放进猫耳洞里,和另外三个负伤的战友一起避险。其余战友继续投入紧张的战斗,敌人很快被全部消灭。战斗结束后,他们都被抬下来。经过简单包扎后,张元生乘坐汽车,从南林直到长沙163医院治疗,炮弹片被取出来。6个月后,也就是九月份,他又回到了广西连队。刚开始他拄着拐杖,后来转到防城县休养连,他感到还有小弹片存留,经常疼痛。病情发作后,他到广西医院检查治疗,经过治疗,又回到休养连休养。
因为一心投入战斗,张元生三个月没给家里写信。当时老家有人传言:“你的儿子在战场上死了。”他的母亲听闻后,天天在家里抱头痛哭,甚至在家里煮饭都没有心思,以致接连烧破了三口锅。其实,那时战斗已经结束,张元生只是受了点伤,他的母亲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由于母亲身体状况欠佳,家里连发几封电报让张元生尽快回家。无奈之下,组织上只好批准他回家。
1980年初,“很想留在部队”的张元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热爱的部队,回到了老家。在家里呆了两三个月后,他就被安排在许岭工商所工作。随后,他先后在程集、千岭、程岭、下仓等地基层工商所工作。2004年,他被调入县城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协会担任副秘书长,直到2017年退休。
“在中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横模战斗中,作战勇敢,成绩显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给他颁发的“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证书”上,“广西军区独立师步兵第三团八连”记录了他的主要事迹,还清晰地记录着作为“副班长”的他“立三等功”。在一张小小的“投弹能手卡片”内页上还有“投弹能手考核合格”等字样,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技术很过硬。退伍证书上,也记载着“嘉奖三次,立三等功一次”。这些鲜红的证书,一直被他当做宝贝一样珍藏至今。
热血铸军魂,功名藏于心。张元生的英雄事迹鲜为人知,他不愿张扬,也不愿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虽有战友担任高官要职,但是他从不利用战友关系找他们办事。他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深受知情人士的敬佩和爱戴。“只要国家有需要,我愿意发挥余热,为国家再作一点贡献!”张元生表示。(通讯员 吴金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