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康/“上岸”父子兵
“上岸”父子兵吴垠康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今男女平等,古人总结的俗语,已进化出了“互文”修辞格。在高校毕业季,家长和学子难免失眠,择业的十字路口,拥挤着踌躇满志又举旗不定的步履,而搏击考编,也不失为融入三百六十行的积极战位。 进入体制内,无论行编还是事编,门槛都不低,百里挑一算幸运,万里挑一不稀奇。考编看得见的是知识比拼,看不见的是定力PK,一些人浅尝辄止,一些人望而却步,大凡愈挫愈勇者,即使基础差点、文凭逊点,都有侥幸的运气。侥幸不是守株待兔,山上菌多,河里鱼多,吃得上山下河的苦头,东方不亮西方亮,“上岸”只是时间问题。考场如战场,孤军奋战,难破重围,而家长当推最好的“军师”。所以,考编既是考孩子,也是考家长。 今年春节长假最后一天,老杨一大早打来电话,坚持要带儿子上门拜年。其实,正月初五他就打过电话,我以下乡走亲戚为由婉拒了。我知道他的意思,他儿子小杨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要来表示一下谢意。 对父母来说,子女的大事莫过于成家立业。如今,小杨在“立业”上翻开了梦寐以求的篇章,购房、找对象等“成家”定位将更具靶向性。年前,我已得知小杨考上了市里一事业单位,正月初七正式上班。作为长辈,我也有着老杨一样的高兴——孩子三年坚持,如愿以偿端上“铁饭碗”!我笃定的“上岸”定律,也再一次得到验证。 我与老杨夫妻俩是同乡,他们做油漆工,偶尔揽了划算活,或延长工时加班干,帐面收入比体制内的人还漂亮点。可能类似于“围城”纠结吧,他们不想拿油漆刷子当传家宝,省吃俭用把孩子弄进县城读书,就是希望孩子将来吃上“国家粮”。一对儿女很争气,父母都去常州打工了,姐弟俩在一间顶层出租屋头悬梁、锥刺股,洗衣做饭自力更生,最后都上了大学。姐姐就业较顺,在省城一所大学教书,弟弟几次考编失利后,心灰意冷,一度有过去考研、打工的彷徨期。这些年,我在备考、报考策略上不时对小杨给予点拔和打气,以身边案例诠释“考编不难、久考必胜”道理,让他打消了对社会公平的疑虑,坚定了志在必得的信念。 不单是小杨,大凡遇到“考编”的孩子,我都有好为人师的热情。从曲折过程看,考编难于当下的高考,三更灯火五更鸡,我不能也不会越俎代庖,所以人家“上岸”了,终究是个人造化,我岂敢贪功?但老杨说,孩子刚入单位,为人处世一抹黑,务必再指点一二。可怜天下父母心,几近于文盲的老杨识得刷子轻重,至于体制内的进退恰似天书,如此用心借力,算是一位好父亲。所以正月初六早上,我没有再推脱,同意他们过来。 在我们小县城,每年都有想考编的孩子找我“上课”,这种信任,可能与我曾担任过事编面试主考官有关联,更与我儿子考编“上岸”有关联。 儿子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不温不火,中考仅超普高线3分,第一次高考“二专”线,第二次高考“二本”线,而且录取的大学投档线居然就是他的高考分数。大学毕业英语没过四级,在许多岗位报考受限的不利情势下,毕业当年考编“上岸”,也是高中、大学同学中唯一公务员。我觉得,那些一直比他优秀的同学屡试不第,不是智力不行,不是知识不行,而是战略不行,这个锅学生要背,家长也甩不掉。 儿子学计算机专业,适用面宽,毕业时想过去打工,想过去经商,均被我阻止了,因为打工经商只要身体硬朗,头发白了牙齿掉了都不愁找不到糊口的岗位, 而考编限制很多,年龄大了、知识老化了、记忆力下降了,像一道道坎,因此考编宜早不宜迟。虽说体制内外无贵贱之分,但在可以尝试的阶段,鲁莽地无视、草率地跳过一种可能,岂不是人生憾事?其实,别看子女有比父母更高的学历,更多的书本知识,在社会大学堂则是懵懂小学生。让“小学生”规划人生,在班会课上畅谈一下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则多是败笔。家长作为过来人,可以更全面地作出社会的客观解读和人生的正确引航,但一些家长偏偏缺位了,原本优秀的孩子可能不报考、报了不备考、考了不自信,最后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像我儿子这样的后进生。 八九十年代,除非学霸,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都在高考复读班熬过,像我儿子的老舅读了“高八”才跨过大学门槛。现在高校扩招了,进考场的基本上能收到录取通知书,只是工作不分配了,倒是考编如当年的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谁指望一次过,多半要被泼一瓢冷水。失利是大概率,若以运气不佳、风气不正去解读这种失利,那就为半路“逃兵”埋下了伏笔,基本上无缘“第一百口井”才能挖到的甘冽泉水。压力就是动力,像高考前的频繁模拟考试一样,考编必须绷紧弦,或行编或事编,每月保持一次参考节奏。好比流水席,灶下不断火,锅里冒热气,摩拳擦掌,客人来了可以随时开吃。 当年我与儿子各有分工,他负责看书听课,我负责搜罗招考信息,在“上岸”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共参加了十一次考试,与那些一年考一次的学生相比,他的半年相当于别人的十一年,有效防范锐气斗志被时间颓废的风险。猎人好天鹅,平时不练箭,天鹅来了,岂能奈何!以考促练,愈挫愈勇,没准那一次就侥幸了。当然,侥幸不能指望上演以弱胜强的神话,必然是筷子拔旗杆的捡漏。哪次能捡漏?也是未知数,所以要保持子弹上膛的状态和逢战必上的密度。好在考编一次“上岸”,一生无虞,不像种庄稼,今年丰收了,明年还要在相同的节气重复相同的劳役。 “上岸”,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那年,安徽政法干警招考,我们安庆与池州招计算机专业应届生均为2名,妻子和儿子要报安庆,我觉得从录取角度报池州上岸概率高些,因为安庆的人口是池州的2倍,意味着储备的同类生源也是池州的2倍。后来,还是拗不过他们母子,报了安庆,虽然这次儿子从笔试到面试都保持第一冲关,但我此前的分析得到了印证,池州笔试第一名仅相当于安庆的第六名。 考驾照的人可能都有刷题过关的经历,一些孩子考编仿效之,家长从门缝里看孩子在题海里浴血奋战,心中窃喜,赶紧杀鸡煲汤。题海战术,在过关型考试中屡试不爽,那叫百花齐放,但考编并非及格达标,“上岸”者必然杀出一条血路,才能独领风骚。所以,仅靠刷题,分数不至于垫底,因缺乏领跑优势,多半以陪考收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目难易,书本像一箩筐稻谷,读透即尽取之,而刷题的知识点有限,相当于从题库里捡谷粒,胡子白了都难捡满一箩筐。温补是讲科学的,譬如大鱼大肉富含能量,对肠胃功能好的体力劳动者,这是恢复体力的有效措施,对肠胃功能差的人则反而增加消化负担,加剧病变症状。儿子当年以刷题代替看书时,我急火攻心,以再刷题就撕其试卷碎其饭碗相逼,最终将他扭回正确的频道。其实,前期的时间非常宝贵,必须用在强基固本上,至于刷题也是必要的,但要建立在基础积累完成之后,本末倒置则劳而无功。可惜一些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刷题备考无用功,浑浑噩噩地放任孩子在题海里虚掷光阴,毕竟"考编"不是60分万岁,而是残酷的一将成名万骨枯。 铁腕治理滥发津补贴那阵子,一些人觉得体制内日子不好过,报考热情降温,以致考录比一路走高,偶有家长来给孩子请教考编事宜,犹豫不决,态度暧昧,令我颇费口舌。其实,治理的信号被一些人误解了,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不可以,但体制内过上体面的小康日子应该有保障——如果公务员都吃不饱肚子,那就谈不上太平盛世了。随着阳光收入日渐规范稳定,自主择业人员承担的失业风险相对高些,近年考编竞争愈来愈激烈。每轮招录胜出者寡,落败者也不乏收获,扎实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信,如果能入围面试,更是一次唇枪舌战的练兵机会。 我儿子第一次参加省公务员考试,报的岗位招8人,笔试很理想,内围第4名且是唯一“男宝”,本以为板上钉钉了,我基本上没过问,谁知阴沟里翻船,问题出在面试上,最后上岸的是8名女将。这次失利,我颇多自责。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面试题家长考虑得更全面,如果我能在家庭日常中授之以渔,一定比那些进培训班后千篇一律、让考官听到作呕的雷同答辩强得多。儿子第二次入围是江西某县事编执法岗,仅招一人,笔试第三,逆袭概率几乎为零,但汲取上次失利教训,我买了计时钟,自编了一叠面试题,每天中午组合3题作答,妻子邀请小区喜欢织毛衣的邻居旁听暖场,从听题、剖题、判断、论述诸环节按部就班,十来天下来,思路清了,胆子大了,表达畅了,面试后综合成绩上升到第二,虽未“上岸”,那种得陇望蜀、非我莫属的信心,像春笋般滋滋拔节。 考编大军持续处于阴盛阳衰不对称期,像我儿子第一次面试失利后,也患了“恐女症”。省政法干警招考那次,他报的岗位不限性别,面试前考场外旁若无人的矜持美女们,一度令他发怵。且不说外表、音质、细节上有什么优势,如今乡镇、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体制内人员性别比失调,高调地张扬了女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应试实力。但凡事有两面,立业拔了头筹的女汉子,在成家上遇到了麻烦,女孩子找对象经历着由挑到抢的嬗变,武大郎见到校花再不自行惭愧,出手不利索的,说不定哪天就拖成了“剩女”。女孩善考,本质上并非性别优势,而是体制内的岗位对女性更具利好,令她们心无旁骛,舍我其谁,一开始在定力上就把“裸考”的男生甩开几条街。可叹的是,考编“恐女症”横行江湖,倒成了一些家长为孩子努力不够、备考不当的开脱托词。 打虎亲兄弟,“上岸”父子兵。考编大战没有旁观者,子女是主打,父母是助攻,举家合力,上下同心,那坚定的脚步必然奏响圆梦的凯歌!作者简介:吴垠康,安徽宿松人。先后从事教育、宣传、医保等工作,现为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安徽文学》《山东文学》《雨花》《四川文学》《福建文学》《散文百家》《中国铁路文艺》《文史天地》《国学》《杂文选刊》《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等近百家报刊,作品多次入选漓江、长江、花城等出版社年度文选,已出版散文集《走进十月的林地》《走笔民间》两部。{:5_158:}{:5_158:}{:5_158:} {:5_170:}{:5_17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