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 发表于 2023-4-10 08:43

文史丨张建设 《“邬家岭”的传说 》

邬家岭

明朝双龙图圣旨

    河塌乡四利村境内的“邬家岭”,年长的人们都津津乐道。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传说。



    公元1271年,铁木真定都北京后,觉得朝廷要想得以巩固延续,强军备战须放在首位。于是一道圣旨,命当时的一名邬姓将军到江南寻找屯兵养马、操练兵士的场所。邬将军接到圣旨后,一干人等乘船沿江而下,未找到适宜之处。转而沿河湖北上,来到张家畈,见此处山水相连,地势平坦,人迹稀少,交通便利,进有横山挡道,退有大别山依靠,乃屯兵养马、操练将士的理想驻地。于是回朝复命,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经过精心地筹划,邬将军命人在马湾河建起军港,在岭上伐木平地,烧砖炼瓦,筑建兵营。初步稳定后,邬氏人家举族迁入,“邬家岭”从此得名。随后家人们又在岭下建起了养鸭场,在余家屋建起了养牛场,在明山咀建起了养猪场,在白塘岭建起了养马庄。



    一切准备就绪,邬将军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此驻扎。传说随军带来的金银财宝有九杠十棺。大军到后,在养马庄附近建起了赛马场,在董屋、正湾等处平整出演兵场。这样10平方公里范围的兵营完整呈现。



    由于族人鼎力相助,邬将军治军有方,官兵的努力,加之军需物资的供给,兵力的增补,均经张家畈军港源源不断运进,实为兵强马壮。当时号称兵将十万,战马千匹。安定的环境引来众多百姓纷纷迁居靠近。军民融治,此处一片欣欣向荣。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局势动荡。一次战争之后,军队离开,来不及撤离的部分族人、杂役,害怕后朝追杀,纷纷改为张姓,融入了张氏人家。



    经过700多年的变迁,邬氏人家住处及军队驻地早已房倒墙塌,但遗址处仍存有瓦砾、砖块,时不时有人挖出刀枪,可惜无有留存。养鸭塘、饮马塘仍完整保存。



    2020年,因为修建高铁,在某祖坟山挖出一“圣旨”碑,上面注明了朝廷对邬氏的褒奖。此碑现存于县经开区“朴风民俗博物馆”内。这是一重要的历史见证物件。张家畈前屋一祖堂天井内取泥时发现一具邬家祖人的灵柩,为了让逝人安息,人们将泥土回填,此灵柩仍封存原处。



    在邬家岭,有这样一个故事代代相传,说是邬家人早年埋入祖坟山一窝金鸡忘记取走。清朝时,一老农起早耕田,发现一母鸡带着一窝小鸡,金光闪闪。老农好奇,用牛鞭打死一只小鸡,小鸡立变金锭,老农弯腰去捡,由于未注意,母鸡在此人小腿处啄了一口。后来那人伤口处慢慢溃烂,将所拾金锭用完才痊愈。从此那窝金鸡消失再也未现。此一说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总是弥漫着零星真相,所以,人们的探究之心从未消失。传说归传说,邬家岭,那是真实的存在,传说不老,让我们总流传。




作者



简介


    张建设,宿松县朴风民俗博物馆创始人,宿松县收藏家协会会长。是一位在外地创业成功后又回乡再创业的热心人士,他的事迹多次在《安徽日报》、《安庆日报》推介,先后荣获“宿松好人”、“安庆好人”称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史丨张建设 《“邬家岭”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