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子的新印象
宿松融媒讯 也许是我多年没回来的缘故,这一次,故乡檀树嘴给了我熟悉的陌生感。村子虽然老了,却给我一种蓬勃的年轻的印象。一切都在改变中,每一种变化,都让我感到欣喜。 没法回避的老龄化与空心化 檀树嘴是下仓镇望墩村湖边的一个小村庄。记忆中,村子里何叶两姓有近四十户人家。20世纪九十年代起,檀树嘴的年轻人纷纷通过考大学离开了村子。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到外地务工经商,安家立业,过年过节才回来一趟。他们让留守老人住着最漂亮的房子,过着最寂寞的日子。 整个屋场里,有近30名老人,而且基本上都在70岁以上。在檀树嘴,60多岁的还是年轻人,他们继续在外打工,不觉老,不服老,活到老,干到老。 所以,现在的檀树嘴不仅仅空心化,而且高老龄化,给乡村治理带来全新的课题。 老人照护工作的起手式 我这次返乡,是因为年近80岁的母亲摔伤,需要人照料。老人在县城住了半个月医院回到檀树嘴,还需要换药和抽线等辅助治疗。因为老人卧床,村卫生室安排护士上门给老人换药。这个服务让我感到欣喜。 上海市在一些村居都设有医疗服务站点,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就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对一些失能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现在老家的村里也能给失能的老年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对高老龄化的乡村来说,是一个非常走心的举措。 在檀树嘴,还有两名低龄老人,在向行政村区域内的孤寡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村支书石争光说,他们做的就是社工的工作,为那些基本丧失生活能力的五保户老人做一些家务,顺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这样既照顾了孤寡老人,也增加了部分村民的收入。 村民服务中心为社工和乡村医生设了工位,由政府购买服务,惠及辖区群众。 乡村老龄化情况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当前为老服务的资源还是相当紧缺。比如为高龄老人配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的伯伯已经80多岁,独居。年轻时根本没有做过饭,自从伯母走后,他就要为自己的一日三餐亲自下厨。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他一天吃几顿饭,就只有他自己清楚。 跟我伯伯一样独居的高龄老人,在檀树嘴还有不少。我了解到,因居住分散,资金紧缺,为高龄独居老人送餐目前村里还没法做到,但是能否引入社会力量,试点该项工作呢? 垃圾桶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在家的日子,我的老邻居何勤发找我“走后门”,希望村里能在他家附近增设一个垃圾桶。对他的要求我感到很惊讶。我说没有垃圾桶,你倒生活垃圾不是更方便吗?这个朴素的农民说,垃圾集中处理肯定是个好事,不会污染屋场的环境。 在他的提醒下,我突然想起前些年,村子里到处都是破塑料袋,到处都是乱扔的生活垃圾,现在都不见了。硬化的村路边,茂密的小树林里,除了自然生长的杂草和灌木,没有看到生活垃圾,相比之下算是干干净净。看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已深入了檀树嘴村民的心里。 抛荒的农地正在兴建种植大棚 村子的空心化导致大量农田抛荒。前些年我回檀树嘴的时候,对一些长满杂草的农地感到惋惜。这一次,我看到那些抛荒的农地又被耕种了,而且是以村民小组整体出租的方式,给他人集中经营。 在田间地头漫步时,我看到承包经营人正在建设种植大棚。村支书石争光说,这是村里由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变的尝试。这些大棚里将种植草莓和葡萄等季节性果蔬,吸引附近城镇居民周末前来采摘。 石争光书记介绍说,土地集中经营后,村民除了获得土地的租金,还可以继续为承包人提供季节性劳动。这样一来,不仅仅有效利用了农地,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为村里的农业转型打下了基础。 除了土地被集中经营,檀树嘴村边的天然河汊檀树湾也承包给他人,经营垂钓中心。石争光满怀信心地说,镇里村里设想,依托檀树湾垂钓中心,把这里打造成一座环湖湿地公园。在附近设立河鲜餐馆和民宿,努力抓住黄湖大桥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支书石争光站在檀树湾的水边这么说的时候,成群的白色水鸟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平静的水面上飞翔。在我身后,绿树蓊郁,沉默很久的老村庄蝉声高鸣。(上海新闻晨报首席记者 叶松丽)稿件来源: 下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