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轩平 | 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偷走”课间,学校也很无奈依稀记得,80、90后小学时都写过描写课间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作文的开头往往都是,“叮铃,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冲出教室……”已成为教师主力的80、90后本应更理解、更支持孩子们天性的释放,而如今“课间圈养”问题却愈演愈烈实在是让人五味杂陈。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来看,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现如今家长的维权意识很强,凡是学生在校受一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曾经也有过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案例。同时,学校的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使学校和老师需要将主要精力倾注在教学和升学上,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而言,课间缺乏适当的休息放松也会积忧成疾。首先,对身体而言,长期久坐得不到放松不仅会对脊椎、神经系统产生危害,还会其他内脏器官产生危害。其次,对学生精神而言,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学习效率。有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促使身体产生多巴胺,提升大脑兴奋度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对人际交往而言,使得同学间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社交时间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上学一年下来班上同学名字都认不齐的现象。明确责权,预防为先究其而言,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解决中小学校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和家长自愿购买的学平险(学生意外保险)不同,校方责任综合险的保险主体是学校,主要承保学生在校期间(包含课间)或在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不过,校园责任保险兜底远远不够,作为教书育人的单位,学校理应对学生的安全问题负责,所以,比责任兜底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更多地从事后赔偿向事先预防转变。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按照《民法典》第1199条、120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学校也应当建立一套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教职工应急处置工作全流程迅速反应和快速处理培训,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有效处置。同时,应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交流而设置的。跑跑跳跳、说说笑笑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常态”。无论是出于方便管理还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的目的,只用“不允许”三个字或是软性地向孩子传达“别出教室门”“别满楼层溜达”之类的信息,将孩子放置在令人窒息的“安全包”中,这都是一种威压,不能提倡。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
来源:安庆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