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24-3-17 21:57

“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作品选登丨陈丙松、熊立斌:今...





今年返乡感慨多
家是幸福的港湾,也是永远的牵扯。哪怕远隔千山万水,无论工作琐事缠身,“回家过年”总是令我萦绕心头。也许这就是年味,更是一种抹不去的“乡愁”吧!2024年的春节非比寻常,恰遇老岳父80寿辰大庆,对此,作为长婿的我,不得不返乡归来,在感受故乡浓浓年味的同时,也借助这一难得的机遇,与父老乡亲融洽一下流失的亲情,从中欣赏和感受家乡数十年来的沧桑变迁。我的故居在河塌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创业开始,一转眼30多年过去了。出于创业奔波的原因,返乡的机会当然很少。特别在2000年后高堂父母双双离世的这些年中,家乡的年味在我的印象中只留下了一种儿时的记忆。尽管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春节消费的水平都非常可怜,但传统的年味要远远超出现在的数十倍之多。尤其是邻里杀猪宰羊、磨面做粑、串门祝福、敬老拜年等等年味习俗,总是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岳父是一名50多年党龄的退休老干部,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十几年闪光军旅生涯的退役老兵。20年前,老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依旧保持着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一直以“五老”乡贤工作室的平台,在配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招商引资、关工助学和化解矛盾纠纷中为之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我们深圳柳溪机械设备公司的返乡落户和融入到松滋教育基金会的公益爱心之列,都离不开他老人家的多方引荐和牵线搭桥。“人生七十称老夫,往事依稀渐模糊。梦中烈烈千军马,醒来声声号角无。卸甲重归桑梓地,立足山乡重帮扶。知足尤感夕阳暖,乐于陶令话楚吴。”就是老人70寿辰中发自内心的感叹,更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转眼十年过去了。甲辰龙年的正月初四,古老的凉亭集镇依然笼罩在一片欢乐祥和的传统节日气氛之中,大街小巷,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街道的每个角落,且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图案,各有各的形态。人们燃放的烟花姹紫嫣红,家家户户的春联,都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出于为老岳父80寿辰祝寿的特殊原因,我专程从深圳回到了家乡,目睹这些异样的变化,儿时家乡年味的印记似乎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模糊了许多。岳父的寿宴是在凉亭镇一家比较豪华的饭店里举行的。上午10点多钟,我们夫妇二人同女儿一道准时来到宴厅。由于两个男孩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求学,所以无法来到本次活动的现场,只能以视频的方式参加外公的寿庆。在喜庆大厅内,欢歌笑语,宾客满堂,既有曾经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同样也有部分多年不见的故交老友。随着寿宴音乐的响起,老岳父头戴皇冠、身着盛装,神采奕奕地来到喜宴大厅,接受着大家的声声祝福和频频敬酒,感受着龙年新春佳节中最开心快乐的幸福时光。我的两个孩子,尽管此时寄居在异国他乡,但同样通过网络平台,为外公寿庆送上了最真诚的寿辰祝福和新年寄语。所有这些,都令老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欣慰之余,他随即写下发自内心的无限感慨:“盛世迎来八十春,儿时梦想已成真。万千高楼拔地起,九州疆域已脱贫。小桥流水田园乐,万众歌舞起升平。更有山乡云霞美,赤橙黄绿彩纷呈。”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老人对祖国一日千里变化的高度赞誉,更向身居异国他乡的远方游子们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爱党爱国之情。细细品味之余,同样令我感慨万千。留下了一段段忘不掉的家乡年味,割不断的父老情怀。这次春节返乡,除了参与岳父的寿辰大庆外,同样还应多位乡邻的盛情邀请,接连参加了一系列喜庆活动。乡下的传统腌菜、农村的土养猪肉、霜打后的白菜萝卜,都是我数十年中很少品尝到的家乡特产,在这次返乡途中,不仅让我尽情一饱口福,同时,通过这难得的时机,融洽了多年外出创业中流失的父老亲情。    除了以上的衣食住行外,家乡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样令我刮目相看,尤其是宿松各地基础设施的倍加改善、法制社会的深入人心,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改进,无处不在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内容,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更让从中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家乡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今年春节返乡回来的无限感慨和切身感受。(宿松县凉亭镇乡贤会 熊立斌口述 陈丙松整理)







本期编辑:黎泽斌来源:宿松文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作品选登丨陈丙松、熊立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