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 游子回乡·享高铁·赏美景·品土菜
“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 游子回乡·享高铁·赏美景·品土菜 市、县作协会员松兹街道乡贤分会 刘喜 现已经在浙江某高校任教(博导)的孩子们,早就在媒体网络上看到了高铁“宿松东站”通到家门口。如今,他们从内心迸发出兴奋和喜悦地说:“回家的距离变近了,时间变少了,比以前方便多了!”这对于从小就在宿松农村老家土生土长的游子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喜从天降。2024年2月6日,正值癸某年腊月廿七日,我家在外地工作和学习的儿媳孙子、女儿、女婿外孙等一大家子纷纷从外地赶来,一路风尘仆仆,千里迢迢,甚至风雨兼程回到老家——孚玉镇的边缘黎冲村与父母团聚欢度“龙年”春节。“千里之遥,仅仅几个小时”,在宿松高铁东站下车,一踏上家乡的土地,顿觉家乡的土地有温度,前来接送的家乡的父老乡亲分外热情,家庭更是温馨的港湾,对土生土长的桑梓之地倍感亲切,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瞬间,打开了儿时记忆的闸门,回想起自己儿时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脚踩泥泞坎坷的羊肠小道,肩挑背驮搞运输,居住低矮瓦房茅草屋,吃喝肩挑河塘水,拉撒跑步进茅坑,当时,那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如今,轿车开到家门口,路灯照耀彻夜明 ,此时一向爱好文字的爷爷便兴奋地哼起自编自哼的小调“时代真奇妙,农民开小轿;家家住洋楼,户户摆电脑;老少手机挂,男女银行跑,穿着讲时尚,餐桌尽佳肴。”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附和着:是呀!家乡的变化真大,发展真快,乡村振兴大发展,民生福祉步步高啊!癸卯年腊月廿九日,天公也很作美,持续多日的雨雪天气突然放晴了,这对于回家、回乡欢度春节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喜上眉梢。晚餐之后,孩子们都习惯地到自家门前的水泥路上、院子里走走、转转、散步休闲,仰望星空,感叹道:家乡生态真美好,星空真明亮,大城市的喧嚣远远比不上。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儿时背诵过的短文“晴朗的夜空,繁星满天。有在当空炫耀的,有在天边眨眼的,她们多而不挤,密而不乱,各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闪闪发光---------”除夕傍晚时分,城镇乡村辞旧岁、迎新春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礼花冲天,烟花绽放,把边缘的乡村妆扮得如同白昼,落英缤纷照山川,火树银花不夜天;人寿年丰歌盛世,欢欣鼓舞过大年。大年初一、初二至初四连续几天,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孩子们平时在大都市里呆的时间长了,喜欢家乡的山青水秀、羡慕农村的生态美景。纷纷建议,趁着这大好的春光,要求爷奶带领他们到户外去走走,看看家乡的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小桥流水人家。甚至对鸡鸣狗唤、鹅鸭戏水、小牛“哞哞”都非常好奇、倍感兴趣。于是,爷爷趁着孩子们的雅兴,当了个领头羊,迈步来到孚玉镇黎冲村的“怡花湾”的花卉苗木基地、蓝莓基地,满山遍野苍翠葱绿,斜坡凹地处处鲜花醉人。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随后进入暖意融融的温室大棚,百十来个大棚连成一片,里面摆满了各种珍贵苗木、奇花异草,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绽放。进入花卉苗木丛中芳香扑鼻,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间。刚刚十来个月的小孙子坐在“手推车”上非常好奇,手舞足蹈,东瞧瞧、西看看。伸出稚嫩的小手触摸鲜花、去摘鲜花的叶子,其母急忙伸手拦住,宝宝似乎很懂事地摆了摆手,表示鲜花只能欣赏,不能摘下来-----一大家子人穿梭往返于基地花卉苗木丛中,吮吸着大自然的天然大氧吧,满目葱茏,繁花似锦,令人赏心悦目,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返回的途中经过小溪、池塘碧水清澈、小鱼儿追逐嬉戏,时儿跳出水面;欣赏孤鹜(小野鸭)击打水面展翅飞翔的敏捷动作。此情此景,正在读大学文科的外孙女随口哼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来。回到家中进入午餐时间,孩子们自己动手,品尝自家的土鸡蛋、黑猪肉、龙感湖里的“翘嘴白”鱼、爷爷奶奶自家种的蔬菜(因为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这叫无农药残留的纯天然食品。俗话说得好“嘴是分金炉·舌尖辩分明”,是不是乡村农家土菜,孩子们只要闻一闻、嗅一嗅、尝一尝就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就连小孙子刚刚十个月,在就餐时只吃自家土鸡蛋,爷奶种植的农家蔬菜-------在大学任教的孩子说,在生物学中有个动植物链定律:生态、星空、碧水蓝天、鲜花与美味佳肴有姻缘,只有在生态优良、河清海晏的环境下才有鱼肥海鲜呀!(作者 刘喜 市县作协会员,松兹街道乡贤文化研究分会理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火红岁月的回忆,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儿时的艰辛生活跃然纸上,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用朴素的文字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用简短的文字渲染了这篇征文的主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