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作品选登丨石洲:别有风味的大年
屈指一算,我在宿松已度过五十余个大年了,懵懵懂懂,真真切切,点缀着天真,点缀着快乐,点缀着喜庆,但也混杂着惆怅,混杂着困惑,混杂着迷茫。儿时过年是幸福的,是值得回味的。记得那时的口袋里不仅装满了糖果、花生、糕点,也装满了笑声、甜蜜和期盼,更装满了无限的满足、精彩和炫耀。鞭炮声、划彩声、嘻笑声总是充盈耳边。锅灶间弥漫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肉香味,家家户户的豆粑、豆腐等总是争先恐后地演绎着过年的韵味,爷爷奶奶、叔叔婶娘、大哥大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愉快的笑容。我也总是迫不及待穿上家里早就置办好的新衣新鞋,扳着小指头翘首以盼着令人无限憧憬的大年。那时的天很蓝,山很美,梦也很甜。那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顺心、那么如意。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过年的兴趣却是越来越淡了,居然找不到一点点任何温馨的感觉,也触动不了任何一丝丝情感上的涟漪。儿时的娇痴、纯情居然渐行渐远、烟消云散了。真不知是年龄越大、人越糊涂,还是本来就冥顽不灵、不可理喻。2024年,是龙年。我本将会在宿松亦步亦趋地迎来又一个平淡无奇甚至寡淡无味的大年。然而今年的大年,让我过出了另一番感受,让我体会到了家的味道,让我殷殷期盼着下一个浓浓的大年。这一切还得从我的母亲提起。她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位老太太,慈祥、善良,已75岁高龄,在家里几乎长期独自承揽着一切家务。买菜、洗菜、烧饭、刷碗、拖地、晒衣、晾被,房前屋后、灶上灶下,时时处处总能见到着她忙碌的身影。我的母亲,平凡、随和,在子女面前“母爱无声”,在我父亲面前“勤劳贤惠”,在孙子面前“舐犊之爱”,在乡邻面前“和蔼可亲”。她总能习惯于风雨无阻地给全家无私奉献和嘘寒问暖,总能习惯于饱受着一日三餐中盐放多了或盐放少了的指责抱怨,总能习惯于日复一日的默默无闻和任劳任怨。然而母亲在2023年12月17日那一天受到了撕心裂骨的“伤害”。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的天气。我正常地在二郎供电所上着班,我的母亲则照例外出到菜市场买菜。就在她刚步出门外,双脚踏上地面光滑无比的冰面时,“哐噹”一声滑倒在地,剧烈的疼痛顿时袭遍了她的全身。一个七旬的老人,天灾面前是弱不禁风的,只能痛苦选择被无情地肆虐、摧残。后送县中医院紧急检查、手术后被告知,脊椎断裂、小腿骨折,至少五个月不能动,要长期休养。噩耗传来,家里的“主劳力”倒下了,锅碗瓢盆“罢工”了,其乐融融的热闹家庭直播画面消失了……不得已,拙手钝脚的父亲与临时聘请的护工一道,在县中医院的楼上楼下张罗着。而正好时近年关,供电抢修服务工作异常繁忙,我则没有请假,只是尽可能抽空去看看她,不断地在床边安抚着她、开导着她,帮着她树立起继续幸福活下去的信心。可能是医生们精湛的技艺给的勇气,也可能是儿子体贴入微的鼓励给的助攻,更可能是孙子即将本科毕业于吉林长春、回到省城合肥攻读硕士的喜讯给的力量,我母亲的病情一天好过一天,全家的心情也是一天更比一天舒敞。就这样,母亲与我们一起,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大年三十。当天上午,我虽还在供电所值班,但心早已飞回了家,飞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当想起母亲给我、给这个家奉献出了毕生的光芒,供我读书,教我做人,让我受益终生时,我分明能感受到母亲就是一座高山,她的胸怀像海洋一样宽广,所有的所有,润物无声,哺育着、呵护着我成长,给了我无穷的温暖和力量。当天经商定,全供电所将轮流回家过年。我则于当天下午短暂地回到家中,迫不及待打开早已收藏好的烹饪视频,照葫芦画瓢,以“主厨”的身份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年夜饭。真的是难得烧饭,而且年夜饭,让我首次深深体会到了厨房的温度、家庭的温暖。母亲虽不能下厨,但却能在旁边给我指导、给我勇气。一道道大年菜肴,从锅铲中不断地呈现出来,仿佛展现出了对生活、对家庭一轮又一轮的热爱。一道道大年菜肴,不断地散发着各种令人陶醉的香气,定能让你提前想像着、感受着那种满足的滋味。一道道大年菜肴,不断地承载着母亲无限的欣慰,也不断地折射着本人驾驭生活能力的自尊与自信。其实,家庭、生活、亲情,不就是这一道道普通菜肴吗?简单却美味,能让你父慈子孝,能让你回味无穷。年夜饭桌上,唠唠叨叨的家常,点点滴滴的亲情,朝朝暮暮的眼神,再加上“色香味俱全”的年夜大餐,温馨不已。一家人围坐一起,说着、笑着、吃着,红包、祝福、笑声,迎来一个又一个幸福的高潮,这情景、这亲情、这瞬间,尤其多次听到了母亲久违的笑声、默默享受到了母亲的味道,禁不住让我的内心涌起了一阵又一阵幸福感、满足感,我感悟到了真情的力量,感受到了过大年该有的氛围和真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宿松,我家。这个别有风味的大年,我享受着,我憧憬着。(宿松供电公司职工 石洲)本期编辑:黎泽斌来源:宿松文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