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24-3-29 23:46

“我在宿松过大年”丨余家兴:拜谒太白书台



拜谒太白书台

甲辰龙年大年初八的下午,我对女儿和她的孩子们说,县城里龙湖公园、花溪公园、黎河公园这里那里你们都玩过了,今天我带你们去一个你们没去过的的地方看看。我问,你们知道“太白书台”吗?女儿说,不知道,没听说过。唐朝诗人李白,知道吧?六岁的小外孙立即抢着说,知道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李白的诗。对,李白两次来宿松,并且对宿松赞美有加,知道吗?女儿说不知道,她高中毕业于县中,没听说李白来过宿松,年轻一代不知道李白和宿松的历史渊源的估计不少,但她还是对太白书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立马出发!
李白两度来宿松,原来一是访友,二是避难。我可以确定一次是公元757年,另一次(也是第一次,李白时年五十四岁,刚刚游历了庐山,还写出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应该是755年,拜访老朋友宿松当时的县令闾邱。李白第一次来宿松心情应该是很好的,就是吃喝玩乐,聊聊天看看风景,为了报答好友闾邱,写了诗《赠闾邱宿松》夸奖他:…...“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李白夸闾邱,把宿松治理的很好,“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治理县域的功绩和名望不在历史上著名的县官宓子贱和陶渊明之下。值得一提的是,宿松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被称为“古城”了。
说走就走,我打开导航,开着车带着女儿、外孙女和外孙,四公里,十几分钟就到了太白书台。位置在今天的宿松县南门外金龙村黄沟组,此地居民多姓黄。如今的太白书台,已经修缮一新,顾名思义,此处即为李白当年读书的地方,书台矗立在村外,旁边是小路和大片的竹林,确实是读书幽居的绝佳胜地。村里在书台前修了小广场,可以驻足停车,也是跳广场舞的好地方。书台的四周是石砌围栏,上面是历代名人缅怀纪念李白的诗文,台上中央立一石碑,碑的正面是鎏金的四个大字“太白书台”,此碑疑为清道光年间立,有二百余年,在清道光年间,回望盛唐,已千年有余,世事沧桑,令人心潮起伏。四十多年前,我在县城西门的师范上学,曾在假日里和同学模生在此寻访太白遗踪,书台荒凉如同古冢,适逢一老农,他告诉我们,此地有桃花潭,李白听说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欣然来到此地,李白到了才知上当了,此万家非彼万家,是一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怅然离去。我们姑妄听之,但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我们却深信不疑。
特别有趣的是,我们一到书台,石碑的下面,一瓶红色包装的白酒赫然映入眼帘,我一看竟然没有开封,我拎起来,沉甸甸的,女儿感叹道:“哇,还是国窖1573呀!”外孙女问:“外公,李白最喜欢喝国窖1573吗?”我说:“这真是李白的铁粉啊,这是带着好酒来向李白拜年呢!”这个太白书台今天尚且在城郊,对远在当年的县衙,更是荒僻之地,那么李白为什么在此“离城索居”?其实李白第二次(公元757年)来宿松,是来避难的,心情很是不爽,因为他卷入了永王李璘的夺位之争,永王兵败鄱阳,所以李白摊上事了,来好友宿松县令闾邱这里“养病”,不宜抛头露面,也只好住在偏一点的地方。《与山中幽人对酌》应该写于此时此地:“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一首完全写实的诗歌,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相去甚远。一年之后,李白被流放,途中遇朝廷特赦,心情大好,写出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女儿和孩子们说,其实这里风景挺好的,只是没想到大诗人李白和宿松还有这样的缘分。我说还不止呢,李白曾经为我们县城的一处古泉写过诗呢,就是“聪明泉”,在今天的县血防站院内,名字也是他给取得,诗曰:“玉山泉似玉,日夜常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孩子们说,好,下次去看聪明泉。(宿松县振兴学校余家兴)本期编辑:黎泽斌来源:宿松文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宿松过大年”丨余家兴:拜谒太白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