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宿松过大年”征文作品选登丨邓成清:我们家的年
或许是上了些年岁,对过年有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时候甚至有点害怕过年,为小时候那股久久期盼的劲头而感慨。我也是一个小生意人,外县市有些业务往来,年关更忙。平心而论,与我合作的客户都很爽气,闹心的事还是早先的那么几桩。
农历腊月二十八,乡下许多人家就开始正式过年了。天未亮,朦胧中就听到了炮竹声响,远远近近,连绵不断。妻惺忪中说:“我们也去办点年货吧。”我迷迷糊糊答应着。
原以为晚上超市里面的人少些,却依然人流而织。本来对逛超市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嘈杂声更是增添了几分迷乱。偌大的商场里,一排排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妻东瞅瞅西望望兴致极高,我却木然跟在后面,看着她一个劲的往推车货框里装东西。
我们来到了饮料区,各种牛奶应有应有,式样包装花哨,买哪种好呢?妻若有踌躇。我漫无目的地环视着四周,前面也有一对正在置办年货的中年夫妻,他们已经买了很多东西,慢慢走着又好像在商量着什么。
我甥儿(娘家侄子)不喝酒,我给他买一箱红牛(饮料)吧。女人不经意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人淡淡说了句:你家甥儿现在是高级人物了,还靠你那点东西?
女人回答说:多年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和他的伙子(小时候)一样,不买点东西(给他)心里不踏实。
我心头忽然一热,不由得打量起这对中年夫妻来:四十多岁,女人端正优雅、风姿绰约;男人也丰神俊朗,真乃是檀郎谢女。从他们言谈中猜测出她家甥儿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成年人了,顷刻之间想起了老人们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娘娘(姑姑)疼(爱)甥儿是真心疼”。甥儿大了,“娘娘”的爱依然如此,这位甥儿太幸福了!特意回头多看了这位娘娘几眼,眼睛里露出一股深邃灵秀之气。以前,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过年就这几天,年货办多了,真的有些浪费。这位娘娘的举动似乎触动了我,顿时觉得自己有些自私。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不由得向这位娘娘投去了些赞许的目光。人世间情深几许,有些东西说不是用金钱来衡量,其实也不完全是。
大年三十女儿来电:医院里二十四小时值班到大年初一早上八点;儿子,儿媳也要到太湖他岳父家过年,一时间心里空落落的。上午,母亲打来电话叫我们到她那里过年。父亲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以前都是接他们过来到我们这里过年。近几年父亲腿脚有些不便,今年孩子们又不在家,或有些涣散。妻沉吟了半刻说:“我们过去吧。”于是把事先预备好的一些年夜菜搬了过去。
过年是农村人家的大事,一些传统的古老习俗依然得遵循。上午邀约了家族叔伯兄弟们到祖坟山地进行了祭祀活动。下午后半晌,屋场里家族内的男丁如时聚集在老祖堂。在祖宗牌位前摆放上贡品,点亮蜡烛,家家搬来万鞭大礼红。择吉时吉刻,最隆重仪式开始了:老祖堂门前鞭炮轰鸣,礼花腾空闪耀,男女老少整齐向祖宗牌位,向天地间三叩九拜,敬畏感十足。
孩子们不在家,无形中少了许多活跃气氛。“四个老人”关在家中的年夜饭比往年简单多了。妻只是比平常多烧了几个菜,除夕年夜饭在平平淡淡中度过,就像平常陪父母吃一顿饭一样。过后又陪着老人一会儿央视春晚,架不住瞌睡虫来袭也就回来睡觉了。
远处传来了炮竹声响,我依偎在床感觉与平日没有两样。新时代也会衍生出新潮流,是我不懂得与时俱进?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所谓年味也是一种心情。物质丰盈的年代,过年或许就是一种象征,人所处的环境和年代不同,所致心境也就不一样罢了。
年愈知命,我也算是一个生性淡泊之人吧?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依旧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上午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女过来了;儿子儿媳也从太湖娘家回来了。一家人团聚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了,喜乐融融,也有了年味感觉。
小外女周艺涵一岁四个月,伶俐聪慧,是一家人的开心果,午饭餐桌上她卓然精灵的表现更是让人一家人而津津乐道。我们专门给她准备了一个专座:方椅子上放一个小“马儿”(方言:一种特别小的短板凳),我与妻分坐守护两旁,第一次“上大席”小艺涵非常兴奋,左手扶着桌面,右手握着筷子模仿着夹菜。她喜欢奶奶做的炒(蒸)面,餐桌中间的玻璃转盘上,妻有意把那盆炒面转到她的面前,她手捏筷子戳进面条里,几次拌动,一根约五六寸长的面条终于绕在筷头上,她举起筷子往嘴里送,筷子太长,面条向下滑,她就偏过头用小嘴顺势接住面条,一连串的动作真是太聪明了,随后“呀”的一声向我们开心地笑。看着小艺涵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为她的这些稚嫩睿智表现感到欣喜。
她妈妈有意问:“周艺涵,鱼在哪里?”她左手搭在玻璃转盘上一个劲转动,当鱼盘出现在他面前时,她闪烁着一双水灵大眼睛身子往前一压,立即拿着筷子去戳点,并露出开心的笑靥;她奶奶连忙说一句吉利话:“我家艺涵吃鱼了,年年有余。”她妈妈又问:“白菜在哪里呀?圆圆(山芋粉丸子)在哪里呀?……”她愈发兴奋,一双小手连连转动转盘,忽闪着大眼睛,每一道菜出现时都能如是用筷子指点出来。虽然有些先前教过,一岁多点的孩子有着如此认知,一招一式做到如此默契,着实出乎意料。记得刚一岁时,有一次她妈妈与我视频,她竟然在旁边喊了一声爷爷好,我是又惊又喜。
春节那几天天公作美,阳光灿烂。下午,庭院里暖意洋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弥漫着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女儿买了些玩具小花炮,城里禁放就特意拿回了乡下。一种用绿色玻璃纸包裹着如豌豆大小的摔炮,小艺涵在舅舅、舅妈的鼓励下连拿几颗摔在地上,每当发出细微清脆的响声时,我们都连忙喝彩说好,她看着我们也会心地笑,听到朗朗笑声,几次挥动一双小手竟然鼓起了掌。
平日里大家各自忙碌,难得一家人过年时集聚在一起。阳光正暖,微风不燥,平常人家的平常事,天伦之乐就寓于这些区区家常小事中,这就是我们家的年。平凡的欢乐,幸福是一种感受,温馨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过年是万家团圆,合家欢乐的时刻,多少年来承载着人们最美好感情。早先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落后,食物是人类的最原始、最直接的追求。如今物阜民丰,基本生存不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小时候,农村人家物力维艰,置办年货是很多人家有心无力而又有些犯愁的事。年少的我们,盼望过年是想着过年时有“好东西”吃,总是嘴谗。质朴的期盼包含着对美好生活深深的向往,农村娃就是在这种愿望中长大的。现在各方面条件比以前好了,什么东西似乎都可以“垂手可得”。曾有人说过“有钱时时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冲淡了些对过年的激情。时光荏苒,岁月在心头渐渐碾压出一道道痕迹。人过中年,怀念过去的年是一种情怀。恰逢极具前进意义的时代,奋起正当时,让这样的日子值得铭记吧!
春节,春天的节日,又一年韶光始发,满怀新的憧憬,大家又各自踏上新的旅程。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人心愿一如既往:望社会(祖国)好!望孩子们好!还望家乡好!(宿松县鑫乐建材有限公司 邓成清)
本期编辑:黎泽斌
来源:宿松文学
悉心拜读品味邓先生的大作,文字颇有真情实感,感受良多,把小外孙女周艺涵的聪慧天真活泼可爱描述得情真意切,栩栩如生,后生可畏、聪颖乃是长辈们的幸福源泉,家庭温馨、幸福、儿孙孝顺就是老年幸福自豪的资本。祝贺啦!
可惜文中有两个错别字,大概是忙中有误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