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 发表于 2024-6-9 00:04

宿松张老师解析2024年高考作文及下水文

2024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聚焦材料要求 明确核心指令
2024年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题解析及下水作文安徽张敏2024年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题是近些年来少有的一套好作文题,原因有三。一是作文材料文字简洁,一改往日冗长的、甚至干扰性的材料,仅有两句话。二是字短意丰,指向明确。第一句话就介绍了写作背景,也就是交流的语境——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聚焦科技大发展背景下人们依靠互联网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现象。因此,讨论交流写作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第二句话是一个疑问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但命题者意图并不在于回答这一疑问。这一疑问的意义在于触发考生思考,引出下面的关键性指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生应聚焦材料这一核心的写作任务,将写作的重心定位在“联想和思考”上。这样的定位体现了历年高考作文重视思辨的传统。可以有哪些思考呢?问题是多还是少?(显然是多)问题复杂还是简单?问题多是推动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面对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考生可以围绕上述问题,联想与思考进行写作。三是新高考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这一新课标理念。今年的新课标1卷高考作文题其实是对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本第35页)“有理有据的地把道理说清楚”任务二的再考查: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与同学交流。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1.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这一单元写作任务明确指出:运用理性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如果考生平时对教材上这次习作任务进行了很好的落实,本次高考作文便可以从容应对。
下水例文人工智能时代,千万要注重审视思考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普遍方便快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问题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复杂。人们习惯考搜索来寻求答案。但是有些问题并不能完全靠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来解决,比如,这一信息是否对于我有用?况且,一些复杂问题更无法解决。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思考。其实,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更需要科学审视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帮助人类。比如搜日常搜索,可以解决常识性问题;作业帮可以辅导孩子作业;甚至可以解决日常的繁琐劳动,如扫地机器人、高空危险作业等等。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答案往往是多元的,仅靠互联网、人工智能,是无法解决的。如与美国交往的外交智慧、钱学森之问,又比如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如何辨别真伪?是否对我有用?这些均需依靠当时现实情况而定,人工智能根本无法解决,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面对如此情景,我们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事实或者现实进行审视思考。不少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思考变得笨拙,思维停留于浅表,习惯靠搜索,思想便变得过时、甚至迂腐陈旧,真正的创新便无从谈起。如此,审视思考更显重要了。我们,如何进行审视思考呢?第一,要审视思考问题本身,将问题弄清楚。比如,这篇高考作文,它的交流语境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多还是少?写作的核心指令: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又比如房地产市场,这些年一直低迷。近期,各地出台一系列举措激活市场,例如降低首付、解决户口、奖励1%的购房款,但这些主措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第二,要透过现象,弄清本质。问题本身是复杂而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脑髓,发出眼光,进行科学审视与思考,分清表层与肌理,梳理出问题本身的脉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弄清其本质,再做出科学论断。再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必然会加速人类社会进步,但其本质是人类自身在驾驭互联网、人工智能,其发展的高度深度必然受人类自身的限制,这是科学边界。互联网、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的发展也不能够伤害人类自身,这是道德底线。有了边界和底线,才能维护这一新鲜事物的科学发展。第三,要依据现实,科学取舍。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多,但是最终解决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不可能是所有方案。那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依据现实,从实际出发。伟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想100多年前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中山先生用三民主义、28个半尔什维克用苏联那一套均不能解决革命的前途问题与路径问题。唯有毛泽东同志依据当时现实,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路,从而,中国开革命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但世界并不太平。俄乌战事久拖不决,中东血流不止,亚太暗潮涌动,世界正处百年变局之中,我们更应该从中华5000年文明中汲取智慧,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与规律,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优势,仔细审视思考,做出科学决策。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4年6月7日18时40分)本文编辑:坚冰来源:诗乡宿松


【作者简介】
张敏,高中语文教师。闲居乡野,偶写诗文。在世俗世界里,安心教育表达,亲近青春心灵。践行李镇西提倡的“五个一”工程,努力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江西教育》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文十多篇。近两年累计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教学稿件三十多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张老师解析2024年高考作文及下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