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司舜:神秘的小孤山
前言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古称“松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三省交界,境内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古农渔并重,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相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崇文尚德、勤劳创新、谦和淳朴、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努力挖掘宿松物产丰富、文化广博的地域特色文化,汲取历史人文智慧,把县委领导的工作指示落细落好落到实处,3月1日,宿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动“挖掘地域文化”工作,要求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讲清楚相关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探索宿松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现代化美好宿松建设贡献力量。现选登部分作品(宿松县文联挖掘“地域文化”成果之十),希望本地人知道家乡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家乡;期待外地人了解宿松、走进宿松、熟悉宿松、爱上宿松。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神秘的小孤山万里长江,胜景无数,在长江进入安徽之后,第一美景便是小孤山。小孤山孓然独立于滔滔江水之中,风姿秀逸,是一座势如中流砥柱的孤峰。小孤山:每一处都神奇小孤山是一座神山,也是一座诗山,又是一座圣山。座落在长江之中,雄踞于吴头楚尾,与江西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奇景,素有“长江绝岛”之誉。小孤山方圆里许,海拔78米,自古以秀、奇、险、独,而享有“江南第一景”之誉,又有“长江蓬莱仙岛”之美称。小孤山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嘉靖九江府志》记载:“小孤山在(彭泽)县北十里,大江之中,孑然为中流砥柱,故名。”可见,因独立无依,故以“孤”为名,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因山形圆如椎髻,又有髻山之称。因酷似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又称小姑山。小孤山很是神奇,江岸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唯有这样一座旁无所依、突兀江心的峰峦。相对的江南江边有一巨石名彭浪矶,好事者将此矶改名为“彭郎矶”,并编造出一段“小姑嫁彭郎”的爱情故事。宋代苏轼《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有“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吟咏。而民间流传的是一段凄清幽怨的传说:小姑是一位纯情美丽的民间少女,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姿超然的“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为附和传说,还分别在小孤山和彭浪矶上建庙以祀。小孤山四面陡峭,险中见秀,景色绮丽,从北面看,整座山的形态宛如一条冲出大江的啸天巨龙。更妙的是,从其他方向看,又呈现出景观各异的奇趣:西望如悬钟;南望一支笔;东望太师椅。有人说有“远望似菡萏出水,近观如芙蓉凌波”之妙处。宋陆游《入蜀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小孤山地形险要,为楚蜀豫章诸水之咽喉,独具一种“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的气势,湍急的江水在这里回旋翻腾,形成很大的旋涡直入江底,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有“海门石柱”“海门第一关”等雅称。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交相掩映,水天一色,风光如画。当泊船小孤山下,沿着北麓364级石阶铺就的唯一人工石径,蹑磴扪萝,步步攀高时,明显感到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使之亢奋不已。高处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小孤山悬壁刀削,石级窄陡如梯,而缘崖附壁的山门,筑在这峭壁高耸,群岩叠立的山道上,更平添几分峻峭。这里,原有一天然石洞,险不可攀。清顺治九年(1652年),宿松前邑宰孟瑄,依山就势,构建了这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的山门(习称一天门)。如削的石壁上镶嵌着一方洒金直匾,上刻明太祖朱元璋所题“灵昭江屿”四字。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对垒时,曾一度大败,在追兵紧逼,黑夜茫茫又迷失航向的危急关头,前方忽有红灯引路,全军才免遭覆没。朱元璋认为是神明显灵,感激不尽,故题金匾祀之。山门后端照墙神龛内,供有王灵官立像:三眼、赤面、红胡须,身着金黄铠甲,手举钢鞭,威风凛凛。斜面台阶上,立着两个怒目圆睁的水神,形象凶恶古怪,给人阴森恐怖之感。据说这两个水神从前在江上兴风作浪,残害人民,后被天妃林小姑遣灵官收伏,遂改恶从善,护法佑民。这里颇有“丹邱未必人能到,独立苍苔听鸟啼”的韵味,宛若进入一座神秘的洞府。越过山门,再攀石径,穿过一高低盘陀,岌岌凌空的人工石窟,倚山构筑,启秀寺正殿豁然在目。顺山势层叠而上的五层楼观,青瓦粉墙,朱柱飞檐,古香古色。大殿里金碧辉煌,造型各异的千佛、罗汉、观音,形态如生,济济一堂。周围的圣母殿、中佛殿、关圣殿等建筑如星拱月,倍显威严。正殿侧门上“碧汉空中悬古寺,白云堆里响残钟”一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孤山的不凡气势。从一天门内半腰右折而上,出小阁楼后门,陡峭的山崖上有上下两穴,曲折幽深。两穴相连,状若龙耳的外壳内巢,故名龙耳洞。龙耳洞的上穴,曲径嵌空,苔藓满壁,洞口宽约两米,长数十米,置身其中,只见多孔而瑰异的岩壁,时而岚光闪现,时面清泉嘀嗒,凉气袭人。下穴洞口较窄,颇似螺旋坠地,侧身步入其内不远,可听到怒涛跌宕有声。民间传说其下可通江南岸的小孤洑。因险不可测,洞口已被封闭,改成龛形,上坐一泰然自若的佛像。洞井云天间,可品赏明代舒芬“龙头顶上起琼楼”的意境,更觉此胜景清幽,洞中有洞,洞外有天,别有一番兴味。在关圣殿的后院,有阁危崖半倚,凌空而建,飞檐翘角,画壁雕檽,额曰“弥陀阁”。阁内就壁雕一弥陀,跣足垢面,笑容可掬,悠闲自如,手指远方,一副指点迷津的神态。阁下走廊旁,砌有花墙。墙上苔痕泛绿,草色摇青;崖畔古木蟠蜿,群芳滴翠。信步在这幽静异常的露天庭院里,仰瞻弥陀阁,俯瞰龙耳洞,细数江上孤帆,静听林中鸟语,确有其妙趣。再看关圣殿后门上端“琼崖滴翠”的石刻,愈觉烟生霞壁,妙景嵌空。座落在天妃殿前,临江轩西侧的先月楼,原名天柱阁,又叫外舍,是登山赏月的佳地,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意而名先月楼。此楼依山临江而建,高约五丈,翘角飞檐,雄踞在半山腰,恰好与凌虚阁、天妃殿叠为三层。若在皓月当空之际,开帘俯眺,只见那月色空蒙中,江南诸山,若隐若现;波光闪动之间,江心晶花万朵,时聚时散,星星点点,使之想起“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嫦娥启匣天妃照,万顷波光透碧霄”等妙句。至于“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的楹联,更会想入非非。由先月楼西廊而上,穿过凌虚阁东行数十步,便见竹木葱茏的山崖旁,立着一座丈余高的玲珑小塔。塔身半边隐入岩壁,半边露出三方五层,故名半边塔。此塔造型奇异,雕饰精美,似出自神匠之手。民间常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塔下膜拜求子,遂呼它为“送子塔”。塔前有一幽石,若立若蹲,石旁有一曲折逶迤小路,穿过深谷,可上东峰绝顶,俯窥拦江石、一滴泉和海眼诸景。塔下不远,便是峭壁危崖,直入江底,盘涡翻滚于其下,声响如雷,与对面澎浪矶遥相呼应,震慑长空。在天妃殿和关圣殿之间,拾级而上,迎面望见高悬龛檐的“界潮祠”三字,两旁刻有清代石圣历所撰书的楹联:“潮回海眼涛声壮,柱砥江心浩气孤。”联下有注云:“海潮止小孤为界,舆志皆云,故立界潮祠以襄山川灵气。”出界潮祠后门北折东上,左有悬崖,右有峭壁,古木斜生石罅,拳石危危欲倾,游客至此,须手攀铁链,脚踏石磴,匍匐而行。踏着云梯,逶迤曲折而上,可直达小孤山西峰绝顶梳妆亭。传说这是小姑娘娘梳妆的旧址。梳妆亭系曾任宋代江州知州的厉文翁始建于宝庆三年(1226年)。相传南北朝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故原名牧羊亭,亭畔有一群色泽光润的山石,如群羊俯仰倚偎,人呼卧羊石。迨至元代,此亭渐趋荒圮。延祐五年新修后,改名“一柱亭”。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亭由安庆知府叶梦熊重修,始改名“梳妆亭”,一作“妆亭”,意即“小姑”梳妆处。亭台不大,但很雅致,六角三层,琉瓦饰顶,石柱撑檐,翘角飘铃,构筑美观大方。站在亭楼或平台上,眺望大江南北,则见远山叠翠,近水扬波,帆樯上下,云霞出没,水光山色,秀丽媚人。“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晓鬟”的亭联,将小姑对镜梳妆的神话与山浮大江的情景巧妙地联缀一起。亭后有长生树,又称“梭罗树”,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相传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成的。梳妆台对面,一江之隔,即彭郎矶。驻此远眺,但见江流滔滔,云帆点点,大野长天,万千气象。梳妆亭背后有御诗碑,又名御碑亭,原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敕建护国寺时所立的碑亭。碑高七尺,顶上饰以砖栱瓦瓴,雕塑精美,古色古香。正面镌有明朝嘉靖皇帝的父亲(死后追尊兴献帝)的御诗一章,音节铿锵,咏述了此山形势的奇秀,字亦庄重遒劲。其下立有龟趺,背面刻有重建御诗碑的碑记。一亭高耸、翠竹万竿的西峰,素以竹林挺秀而称誉远近。倚坡穿石,迎风摇曳,叠翠翻青的万竿翠竹,真有一种绿云绕岫,碧玉缠腰的幽趣。游客探过山险,在竹林中稍憩,或寻野草,或觅芳踪,或抚瘦石,或攀古藤,或逐鸣蝉之清唱,或悦琴鸟之佳音,顿觉心境另开,清新俊逸,乐亦无穷。在山顶远望,大江呼啸,奔流足下,百舸争流,万景群山,如朝如揖。这里的四时美景,各有不同:春则暖风丽日,碧草如茵,晴川万里,满目浮青;夏则山花吐艳,岸柳垂青,江风浩荡,洪涛四起;秋则枫叶流丹,丛菊飘金,云霞出岫,变幻万千;冬则渔歌阵阵,鸥飞鱼跃,素裹银装,江天一色。你如有兴趣再上东山险峰,可俯瞰郎君石和一滴泉。如泛舟绕山麓一行,看看海眼、拦江石、龙角石、古生物化石诸景,则见沧波怒涛,峭壁怪石,古树幽篁,雄关杰阁,美不胜收。龙角石在西南山麓,距一天门不远。相传小孤山为啸天龙的化身,而此石则是龙头上一角。仰观这一苍然巨石,矗立于崖前峭壁之外,高约七米,上尖下粗,呈龙角状。角旁镌有“龙角石”三字。角上峰芒毕露,怒触云空,大有“刺破青天”之气势。由龙角石南行数米,石壁上镌有“海门第一关”五个大字。这一带峭壁嵯峨,磨崖石刻较多,大部份湮没难辨,统称为”海门天柱”石刻。小孤山还有一处“海眼”,乍吞乍吐、怒涛翻涌,要乘小舟才可以抵达。这里峭壁撑天,直立江心,与对岸的澎浪矶相峙,水面极其狭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斗大的盘涡,径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门,可以通海,故称之曰“海眼”。宋人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的诗句。时而雪浪飞花,时而银涛涌壁,既有吞风泻雨之妙,又有排山倒海之势。过去小舟误入此眼,常遭颠覆,舟人得悉其险,必投木板或被絮于涡中才可安渡。因此“海眼观涛”,也成为小孤之一胜。拦江石在山麓东北角,距海眼不远。民间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遗落在长江中的一块石头。又有“禹犁题柱”之传说:“大禹治水,舟行至此,本欲疏凿,奈因石根稳立江底,铁犁辄试,坚不可摧,遂作为奇石留存下来,并刻石记之,至今石笋上端半截,尚有犁痕残迹。”这块奇异的石头,深长多少,无法得知。俨如铁柱,根植江底,任石旁乱流萦绕,急湍如飞,仍悄然卓立,千古如斯,故称为“拦江石”。石距小孤山约数米,两崖夹涧中波平浪细,可容一小舟缓缓摇入,如扣水府龙门。鸢飞鱼跃,龟落蟹爬,俊鹘在上空盘翔,水花从石罅喷出,四周殊景,有色有声,若隐若现。石上有一古树,虬首偃枝,迎风孑立,日栖云影,夜枕涛声,与孤石为伴,傲骨多姿。民间因此石紧偎在小孤石壁旁,若离若合,朝夕相依,便把小姑与彭郎为爱情而献身的有趣故事,称植于此,称之曰“郎君石”,并记载于《彭泽县志》。在拦江石北面不远,山麓下有一群石生物化石,斜倚其旁,涸水季节方能看到。岩石断层剖面,露出各种树轮、竹笋形状,大者直径两三米,小者一米多,大部份为植物化石。小孤山集中了天下名山之精萃,融大自然神韵于一体。环山而上,七百余级石阶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空托起,令人一步一个新奇。悬崖峭壁的“卧虎洞”外就是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感恩大自然,赐予宿松临江区域一座名山。在古代,一个地方最高的山也常被称为“望山”,这是长时间里地理中一个重要概念。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山地丘陵又邻水源的地理环境中,很早就形成了原始的山川崇拜,并发展出山水文化,人类渴望的境界都在山水中得到满足,对山的崇拜,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今天,中国古老的山岳崇拜,逐渐转为了对祖国山川的自豪骄傲之情。小孤山,每一处景点都神奇,每一种神奇都成为崇拜者挥之不去的骄傲。
妈祖庙:每个传说都神秘每一座山都住着一位山神,先人将大山小山,特别是那些名山都加以人格化,还将山中的花草树木、巨石沙土、飞禽走兽,甚至各种精灵鬼怪及现实中的人物等等,只要值得尊敬崇拜的都加以神化,赋予在每一座大山之上,化为山神。山神的来源极为复杂,最终,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了。最后,每一地区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小孤山也是如此。小孤山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称。据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小孤山是海潮上溯至长江的最后至点。这座长江文化里的瑰宝,自从与海洋文化相融,它们的双向奔赴,让这座小岛名气传播更远。一座神秘“孤岛”,最奇的是一座庙就占了半座山。庙叫启秀寺,背依山岩,面临长江,虽然不大却显得极其壮观。启秀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年间(约750年前后),禅宗名僧马祖道一命寺名为“启秀”。北宋时期重建,改名“慧济寺”, 祀海神妈祖,俗称小姑娘娘,民间因称此庙为“小姑娘娘庙”,后遭毁。清咸丰七年(1857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整。启秀寺既是几百年来沿海尤其是福建客商闯荡天下、打拼生活的祭拜圣地,也是古桑落洲历史同海洋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美好相遇。据传,从明代开始,就有一批远离家乡经商的沿海商人包括福建客家人通江达海,溯江而上,到达小孤山。妈祖又被称为“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历史上实有其人,原名林默,俗称林小姑,林愿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福建莆田湄洲岛人,15岁成道,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渔民不幸遇难。虽然她在人间只停留了28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传诵了1000多年。传说她自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地救助遭遇海难的人。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点燃,用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终极目标。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北宋宣和五年(1123 年),由于保护路允迪出使高丽,朝廷首次将“顺济”庙额赐给妈祖庙。此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等被历代朝廷的14 位皇帝褒封共36 次,封号由2字累加至64字。每一次褒封的背后都有一段“妈祖灵应”的传说,每一次褒封又都将妈祖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无以复加,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从宋代起,历经元、明、清诸朝代的不断追封与褒扬,妈祖最终成为东南沿海一带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神灵。此后,随着海路往来传到世界各地。莆田作为妈祖故乡和妈祖文化发祥地,是世界妈祖信仰中心。作为护卫航海平安的神灵,东南沿海一带人们所信仰的妈祖在小孤山也被广泛崇拜。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传说妈祖云游长江时,觅得小孤山这块宝地,遂化身溺入江中。其尸身被当地渔民捞起,安于山上,威灵屡显。小孤山于是成为妈祖的行宫。早在唐代,山上就修建了一座狭小佛寺启秀寺,北宋时重建并改名惠济寺 ,始祀海神妈祖。元代再修,赐额“广济”。明代,小孤山成为妈祖信仰中心之一,缘起于妈祖神佑朱元璋脱险。据[民国]《宿松县志》卷九《民族志三·典礼》载:“……小孤为海门,故行宫立焉。明初,太祖攻陈友谅,夜渡小孤,舟迷莫行,神为双灯前导。……加封天妃‘圣母’。其后,朱元璋感念神佑,遣官致祭并整修小孤山妈祖庙,以答神佑”。《(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诰敕》收录[明]太祖《遣祭小孤山文》云:“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七月戊申,遣官工部侍郎范,谨以时羞庶品之奠,致祭于小孤山之神。曰:肇造邦基,制作未备,自今春遣良工,诣湖南等处,大兴造作,劳民甚众,今功已成,命有司差人夫驾船撑簰,顺流而下,神司江流,故遣官报知,谨以牲牢、香酒,式陈明荐,惟神鉴焉。”[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五卷《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一·文》也收录此文。《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二·诗》收录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九月南征还京夜宿小孤山时写下的《宿小孤山》:“龙兴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据《(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六《艺文志·碑记上》收录[清]刘学帅《小孤山碑记》载:“……夫山之灵者,神必凭之。昔祀天妃,莫详。所自或曰:水阴属,所奉多女神。……”该志卷三十二《杂文》收录[明]王思任《小姑解》:“……一夫当关,万马莫上。惟其孤立,不呼朋友,故足畏耳。然则孤之从孤也,名之必可言也,无惑也。而世代沿俗,塑奉小孤,额敕圣母者何?……故蜀山有女郎之祠,闽海有娘妈之号,岩岩泰岱神是碧霞元君,洋洋南海而佛作观音女相。……水神类取阴德,故所祀类皆女神。……”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钦封妈祖“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报答妈祖当年在小孤山悬灯领航救驾之恩,朝廷先后5次遣官致祭小孤山妈祖。朱元璋遣官修葺、致祭小孤山天妃庙,开启了有明一代遣官致祭妈祖之先河,永乐、宣德、成化、嘉靖等皇帝纷纷效法,使得小孤山天妃宫进入鼎盛时期。进入清代,小孤山妈祖信仰继续发展,但远不如前明,仅停留在重修庙宇上。顺治九年(1652年),县令孟宣修建小孤山妈祖庙山门。康熙初(1662年),知县王民皥重建小孤山天妃行宫(护国寺)。乾隆三十年(1765年),信众重建小孤山妈祖庙。嘉庆年间,僧西昭修建码头至小孤山妈祖庙石级。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咸丰七年(1857年),参将彭友胜捐资重修小孤山妈祖庙。同治年间,信众重建小孤山天妃行宫(护国寺)。“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文化肇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聪明正直者为神。”妈祖出身于最普通的民众之中,是来自普通民众的英雄。妈祖有一颗对全人类的广博爱心,为黎民百姓谋求福祉,受到广大信众的拥戴和景仰,成为千百年来亿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妈祖,寄托了对崇高与善良的追求,奉祀妈祖,目的是“崇德报功”。这一信俗,包含了妈祖生前的“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舍己救人的美德,也包含妈祖被神化后,和人们一起战胜自然灾害,努力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说。她福佑万民、泽被四海、惠及千秋,“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妈祖的“神性”,饱含着至善美德,纪念妈祖,就是纪念英雄和对崇高道德的集体认同。“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1000多年来,妈祖信俗伴随漂洋过海的移民、海员和外交使节,从湄洲妈祖祖庙传播到世界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已拥有几亿信众和万余座妈祖庙,可谓“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妈祖信俗”已成为妈祖信仰地区民众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小孤山上的妈祖庙,每一个宿松人都可以自豪地说,这里是中国内陆海拔最高的妈祖庙,一个“最”字表达了小孤山与妈祖的完美相遇,也让广泛的崇拜加上更加厚重的一份。作者简介司舜,男,1964年3月生,汉族,安徽宿松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从事教育、文化、新闻工作,作品见于《诗刊》《散文》《文学报》《青年文学》《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等海内外报刊,出版《对岸》《五种颜色的春天》等8部著作。 来源:宿松县文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