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广德:北浴乡的故事(一)——石头烧成灰
前言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古称“松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三省交界,境内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古农渔并重,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相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崇文尚德、勤劳创新、谦和淳朴、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努力挖掘宿松物产丰富、文化广博的地域特色文化,汲取历史人文智慧,把县委领导的工作指示落细落好落到实处,3月1日,宿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动“挖掘地域文化”工作,要求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讲清楚相关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探索宿松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现代化美好宿松建设贡献力量。
现选登部分作品(宿松县文联挖掘“地域文化”成果之十三),希望本地人知道家乡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家乡;期待外地人了解宿松、走进宿松、熟悉宿松、爱上宿松。
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北浴乡的故事(一)——石头烧成灰 北浴乡,地处宿松县西北部,东面与陈汉乡接壤,南面与柳坪乡为邻,西面毗连湖北省蕲春县,北面与太湖县相接。辖区总面积49.7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6千米。
北浴乡,历史久远。明朝设田丰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撤里设陈汉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隶属陈汉乡。1949年10月,隶属陈长乡。1950年6月,隶属陈汉区,境内设北浴、廖河、小岗3乡。1956年1月,三乡合并为北浴乡。1958年10月,撤乡改为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恢复北浴乡。一条“干”的河
进入北浴乡廖河村,两岸层峦叠翠,河水潺潺。廖家河是这里的母亲河,由古井冲与干河冲两条支流汇合而成。
干河冲,这个地名,有不寻常的传说。
相传唐朝,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野草晒得焉兮兮的,树上蝉儿“知了,知了”叫个不停,长期的高温干旱使溪水断流,河水干涸见底。为官清廉的罗隐先生,不愿与当朝昏官同流合污,辞去官职皈依佛门,扮成乞讨游民,只身遍游名山大川,踪访各地寺庙。
一日清晨,罗隐自蕲春横家山庙起程,途奔黄梅五祖寺,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道道沟壑,一路披荆斩棘,汗淋如雨,饥渴难忍。晌午过后,瞧见前面冲子里乱石丛中,有几家茅屋住户,想去歇息讨水解渴。谁知,那农妇见他满脸黝黑,衣衫褴褛,汗渍斑斑,操一口外地口音,断然拒绝:“我家没水喝。”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接下来的每一户皆是如此。
就这样,罗隐讨水不得,喃喃自语:“这里难道是干河冲吗?”此言恰好被几个路人听到,一传十,十传百,故“干河冲”的称谓流传至今。
千百年来,烟雨弹指而过,任凭如何改造河道,河水流经干河冲的河床依然时隐时现,常年显示“干河”状态。
据传,这里原本是一个万丈深渊的龙潭,水源丰富,上游洪家岩和齐家岩两条支流,常年源源不断。
罗汉尖山腰的洪家岩,土地肥沃,山泉甜醇可口,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可是,有一年,山民饲养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少,人也莫名失踪,山民们倍感恐惧。为了祈求平安,山民们每天烧纸焚香,启奏天地保佑平安,日复一日,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派天兵私访询查。数日后,查明是一条大花蟒在此作梗,伤害百姓和牲口,玉帝指令雷公即刻将巨蟒斩首,为民除害。
那是七月的一天中午,烈日高照,巨蟒正在寻找猎物,雷公发现后立即行动。霎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巨蟒预感大难来临,溜进山洞。只见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声巨雷,整个山体崩塌一大半,巨大的石块、成片的树林,裹夹着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澎湃汹涌奔流而下,瞬间把深深的龙潭填成了一个乱石丛生的地块。雨过天晴,山民去现场,看到的是一条花蟒残尸横卧在石滩中。此后,这里成了一个乱石滩,就是现在的干河冲。
根据对干河冲的地理环境考察:干河上游层峦叠嶂、林壑幽深、水源充足,万丈深渊的龙潭被泥石流冲击堰塞后,形成了一个乱石滩,大部分来水从溶洞或地下河,流到了下游廖家河,河面除大雨过后外,经常干涸无水。
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战乱创伤,时代变迁,干河冲一直是少有人问津的地方。
明朝末年,廖氏思季公慧眼识宝地,发现这乱石滩四周群峰环绕,古木参天,形如盆地,冬暖夏凉,资源丰富,宜居宜游。
此后,这里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开河引水,垒堰筑坝,开辟良田,平整耕地,建设家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一群有“艺”的人 廖河村蕨箕坞,现名决坞。这里形如一荒野的盆地,四周灌木丛生,中间是低洼潮湿的黄土,生长着茂密的野生蕨箕,故称蕨箕坞。
康熙年间,彭氏大宝公携妻带子,由四吉村彭家河搬迁到蕨箕坞定居。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希望,建设了家园。
决坞有一天然清泉,人们把它分隔成两口井,一口专供饮用,井形似“日”;一口供洗菜洗衣,井形似“月”。井约2米深,水质清洌,深澈见底,水味甘甜,冬暖夏凉,长年源源不断。“日”“月”二井似两块翡翠,交相辉映。尤其冬令时节,因地表温差的影响,在初升旭日的映照之下,水汽氤氲,如梦如幻,成为特有景观,远近闻名。客人来了,赏水中青山倒影,掬水细品,赞誉为山区第一泉。
离井不到三十米处,是决坞的老祖屋。坐南朝北,祖堂居中,一进三重,两重天井,应风水“肥水不落他人田”的隐喻,属典型的四水归堂徽派建筑。东西两弄,弄中各设石碓一座,供樁米、樁年粑和清明粑用,每到逢年过节提前排队,以次序用碓。两弄对外开门,进出十分方便,晚间三门齐关反栓,十分安全。祖屋大门朝北,门前梯田一垅,前山回环,形成龙虎拱卫,背依一丹凤展翅,欲欲起飞,四周青松翠竹将其点缀得更加美丽妖娆。
决坞原本土地瘠薄,属于石灰岩风化发育地带,风化的乱石中覆盖的是黄土:“这里荒山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雨天泥粘脚,脚踩石头窠。”
群众最有智慧,不等不靠,一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一边挖山开荒提高土地价值。利用开发的荒山栽竹百余亩、松树二百余亩,竹制用品如簸箕、筐、萝等,制作精美,畅销周边乡镇;在松竹林中套栽板栗,油栗是板栗中颇具特色的品种,皮薄肉嫩,粉糯酥脆,每到中秋时节,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在荒山坡上栽种棕树,低洼之处栽种油桐,打棕绳是决坞人的首创,棕 绳和油桐销路广,用途大:“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利用天然优质石灰石,建设石灰窑,长年劈柴烧石灰,出产的石灰粘性强,纯度高,无杂质,赢得了用户青睐。一窑清白的灰
据说,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罗隐打听到干河冲附近筲箕洞有座药王庙,便打起精神前往。庙里方丈见他虽衣冠不整,但知书识礼,谈吐不俗,热情接待数日后,罗隐消除了疲劳,再次移步出山观风赏景,突然,发现下面的山旁一团团黑烟滚滚向天空升起,于是重返干河冲探个究竟。
走近一看,一个简单的窑洞堆起满满的石头,几个山民把柴禾塞进窑洞里烧火,他惊奇地问:“你们怎么把石头烧着玩?”一山民见罗隐其貌不扬、好管闲事,投去鄙视的目光。罗隐极不高兴,随口贬斥道:“轻烟往上盖,不够还冷债。”说完这句话,窑里石块一度不易烧透,常有夹心。
后来,罗隐先生再度抵达此地。一位山民仔细向他讲述了烧石灰的过程和原理及石灰的用途,并问:“客官吃饭了么?请坐!”有留客吃饭之意(每次烧窑都有祈福祭窑神惯例,即备肉酒之类,请窑师和烧窑者加餐),罗隐被山民的热情感动,便恭维道:“石头烧成灰,银子滚成堆。”说也奇怪,后该地石灰一烧就熟,绝无夹心。
千百年来,因唐代罗隐的“青烟往上盖,不够还冷债;石头烧成灰,银子滚成堆”,这里烧石灰蜚声各地。
明朝于谦有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据说,于谦12岁时,在深山里看到山民烧石灰即兴而作,抒发了诗人廉洁为民、尽忠报国的高风亮节。
廖河村有5座石灰窑,结构都是从远处运来的耐火石砌成的。整体看,只见是一空心的圆柱,直径约3米、深度3米。窑口为添加石料处;底部小一些,直径约2.5米、深约1米,为火门窝,即烧火塞柴之处;窑的顶部周边一般有2米多宽空地,用于取放石料和石灰;窑的下面是见方十米之宽的地面,用于堆放干柴。
石灰锻烧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准备约2万斤茅柴(一斤柴可烧一斤熟石灰),堆成大堆把柴压紧晒干;接着,开采石灰石,一般3人一组,一人扶钢钎,两人互相锤打“石眼”,将“石眼”打到一尺多深,放置炸药和导火线,进行放炮爆破;然后用锤子敲,钢钎撬,将石块碎成可利用的形状和大小,一窑的石头就准备完毕。
石头备好,接着装窑。装窑非易事,要有内行的窑师,另派5或6人当助手择选石块。窑师在火门窝里垫茅柴和搭好安全架,助手择条形石头傍着安全架,一个一个有序地垒起拱型,将方石压尾,后见缝插石,装得严严实实就行。稳稳当当把窑窝拱起来,大伙再齐上阵,挑的挑,抬的抬,大小石头由窑师统一指挥,进行合理安放。
煅烧有讲究。首先是打冷火,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杈,不紧不慢塞茅柴,把窑烧热,把安全架烧光后,不管什么茅柴都能化为灰烬,熊熊大火产生滚滚的热能,直至将一窑石灰石烧透。窑顶冒出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四周热浪如芒在背,酷热难耐,烧窑工挥汗如雨,浑身上下湿透,“烈火焚烧若等闲”。
翌日,窑顶滚滚浓烟由浓变淡,窑中的石头,由青黑逐渐呈现黑红色。窑里受热的石头开始分化,时不时发出“哔剥、哔剥”的爆响声。
第三天,窑顶的浓烟中夹着红红的火舌,喷薄而出。晚上的情景更是吓人,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窑里的石头也烧红了,自下而上,由鲜红变成黑红。这时,窑师说继续烧。天亮了,石灰石就全都烧透了,大告功成。
咋一看,窑顶的火舌呼呼作响,石灰窑岿然不动。此刻,窑师微笑点头,停火,搬石,封窑门,和泥,把窑门封紧,不留缝隙,等自然冷却。
冷却两天后,打开下面的封门,将窑内的窑煤和灰烬全部打扫干净,正式销售石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始烧石灰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
作者简介
彭广德,男,1957年5月生,汉族,安徽宿松人,北浴乡退休教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