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二) 朱陈的来历
姓氏文化(二)朱陈的来历陈小中 陈谋荣明朝初年,天下大定,历经了20多年的战争创伤,江山已是遍地疮痍,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全国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迁移。在此大背景下,朱庆一等家族6人奉诏从老家江西婺源经鄱阳瓦屑坝结伴一路颠沛流离地来到宿松,其余5人在宿松分手,先后到太湖、望江、舒城等地安家立业,只有朱庆一留在宿松。朱庆一成为后来“朱陈”氏的迁松始祖。朱庆一四处寻寻觅觅想找到一处安身之所,一日来到北乡思常河栗树嘴(现河塌乡四利村),偶遇当地望族——陈家:陈丁、陈荣兄弟俩,且说这兄弟俩的祖上是宋朝皇帝下旨,朝中大臣文彦博和包拯主持分家从江西德安迁移过来的“义门陈”,世代“义”字相传。陈丁、陈荣不仅收留了朱庆一,而且把他招为家中丁役,无偿分给房屋、田地,这还不说,陈丁将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许配给朱庆一做妻子。真是喜从天降,朱庆一做梦也想不到一时之间,从身无分文、沿街乞讨到摇身一变为陈家姑爷,房舍、田地无数,吃喝无忧。他一边庆幸祖上有德,一边勉励自己一定要对得起陈家上上下下,为陈家兴旺发达竭尽全力。朱庆一是这么想的,平时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上恭恭敬敬,十分礼貌;对下好言好语,倍加爱护。他料理家事也是有条有理,十分勤勉,深得家人喜爱,村人夸赞。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过得十分舒坦。但遗憾的是,朱庆一与“陈氏婆婆”结婚几年,因陈氏婆婆一向体弱多病,一直没有生育,更为悲伤的是“陈氏婆婆”生了一场大病,病魔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陈丁、陈荣看到朱庆一终日思妻,茶饭不食,日渐消瘦。兄弟俩合议,人死不能复生,庆一这孩子与我们相处出了感情,不能让他就这么消沉下去,干脆,好人做到底,把庆一当儿子,再给他娶一房!兄弟俩商量好后,找人来做庆一的工作。朱庆一思虑再三,“我自己无后无所谓,老陈家这么大的家业不能没有人来继承”。于是,他应承了两位老人的美意,拜两位老人为父亲。老人家四处张罗,看中了邻村的何氏姑娘,不久,陈家用八抬大轿非常正式地将何氏姑娘娶进家门。虽然一家人有三个姓,但夫妻俩很懂事,对老人非常孝顺。尤其是庆一的妻子非常善良、明理,她视“公婆”如父母,每日早晚向公婆请安,公公婆婆哪里不舒服,热茶热汤伺候,亲自摇扇、捶背、捏肩、梳头、洗脚,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天佑福人,不久,庆一的妻子有喜,生下一子起名为妙道,妙道传仕良、仕贤、仕芳,仕良传福济、福淮、福渊,自此瓜瓞绵绵,分三枝散叶,现已传至26代至“长”字辈,朱陈人口已经发展到近万人。 600多年来,朱陈家族始终谨遵“冠以朱不忘其本,序以陈不没其恩”的祖训,生时姓陈,死后姓朱,死后再称“朱公”、“朱母”。家谱署名为“朱陈宗谱”。几百年来,“朱陈之好”如同“秦晋之好”,朱陈家族与义门陈家族世代友好,共同为建设和美宿松作出了自身的贡献。(陈小中 陈谋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