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刘喜:金盆养鲤
前言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古称“松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三省交界,境内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古农渔并重,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相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崇文尚德、勤劳创新、谦和淳朴、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努力挖掘宿松物产丰富、文化广博的地域特色文化,汲取历史人文智慧,把县委领导的工作指示落细落好落到实处,3月1日,宿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动“挖掘地域文化”工作,要求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讲清楚相关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探索宿松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现代化美好宿松建设贡献力量。现选登部分作品(宿松县文联挖掘“地域文化”成果之三十九<文字29>),希望本地人知道家乡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家乡;期待外地人了解宿松、走进宿松、熟悉宿松、爱上宿松。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金盆养鲤
“金盆养鲤”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关于“孚玉山”的传说。旧时宿松城区不大,依山面河,宿松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而今县城北迁东扩,孚玉山已被高楼大厦、宿松路、孚玉路层层环绕,已完成“金盆养鲤”的华章。
一、鲤鱼山在宿松县有一鲤鱼山(孚玉山),终年苍松翠绿,遮阴蔽日,山的南麓有一泉眼,名曰“聪明泉”,此泉多雨季节水满而不溢出、干旱季节仍然充盈不干涸;在“鲤鱼山”西侧有一古老的深井,人们称之为“龙井”。龙井水丰盈甘甜,为老城区的居民终年提供品茗、煮饭、饮用的上等水质,备受人们依恋和青睐。有诗: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关于鲤鱼山,有着不少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宿松县并没有“鲤鱼山、龙井、聪明泉”等名胜,是由一条奇异的金色鲤鱼“造化”演变而成的。有诗:石齿风流水潺潺,云鳞片片点苔斑。不知蜕骨何年换,飞过江天化作山。有一贫困儒生,汛期在宿松县城南门桥下观鱼赏景,忽见一金色鲤鱼跃出水面,落到桥头岸上,正巧被一渔翁拾起放入鱼篓,活蹦乱跳的。儒生见金色鲤鱼美丽可爱,产生怜悯之心,将身上仅有的几文钱买下金鱼,放入城南的放生池内。儒生将金鱼放生后,再也没有理会那件事,殊不知在当年的科举应试中,竟然考中进士,在朝廷为官。金鱼呆在放生池里也不甘寂寞,总想有朝一日回到海洋里去跟随龙王,像那些虾兵蟹将一样成为龙宫里的一族。一日,狂风大作、风雨交加,鲤鱼乘着一阵龙卷风飞跃而起,游到了东海,按照龙宫的规定:中途新加入龙族的,必须要在每三年一次的长游跃高比试中沿江而上,谁先游到宿松县城南郊龙湖上游的县大河,再跳过城北的龙门山,才可封为正式的龙族。在这一年的比试中,金鲤鱼以为自己用最快的速度,一定能够最先游到龙湖上游的县大河,争个第一。怎奈故地重游之际,感慨万千,又被绮丽的十里桃源和烟柳所吸引迷恋,以致在跳跃龙门时,求胜心切,误判了方向。只听得“嘣隆”一声,飞跃而起,身子稳稳地落在了县城东北角的“钱家山”边,因未跃过龙门,鲤鱼自知得不到东海龙王的赐封,一声长叹,气绝身亡。随着一阵烟雾迷蒙,顷刻间便化作一座形似鲤鱼的山峰,人们称“鲤鱼山”。自此,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段扑朔迷离“鲤鱼跳龙门”的神奇故事。流传越久,越传越玄乎,人们渐渐地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引用到科举考试、状元及第上,意为“金榜题名,皇榜高照”。后,宿邑有位学子在赴京考试时,曾写过一首绝句:“儿今去应试,父望子成龙;必作鲤鱼跃,飞上九重一”,据《宿松县志》记载:鲤鱼山多白石,色如玉,故又称“孚玉山”“孚玉青峰”,被誉为“宿松古十景之一”。据传,鲤鱼山众多的白玉石,为鲤鱼的骨头所变;“聪明泉”是由鲤鱼的眼睛所变;与鲤鱼山相隔不远的弹子山,是鲤鱼跳龙门时尾巴所甩而成。虽说金色鲤鱼“跳龙门”误判方向没有成功,但是东海鲤鱼的后辈们却不辜负前辈所望,在以后的比试中屡屡“跃过龙门”。为怀念先辈,它们前赴后继定期游回宿松的龙湖,并且从龙湖底下打通了一条通往鲤鱼山脚下的地下通道。光阴荏苒,岁月流逝,那地下暗道的泉水涌出地面,水清澈甘甜爽口。人们砌成圆形井壁,形成水井,从此,“龙井”流传下来了。“龙井”虽然远离江河,却因有暗道直通龙湖,即使遇上大旱,井也不干涸。传说,当年宿松有一位到任不久的县官,为扩大县城规模,需要新建城墙,请来“地仙”察看风水。风水先生经过连续几天的察看,向县官建议:宿松县城墙需要围绕鲤鱼山而建。鲤鱼山是一座风水宝地,难得的圣境;如果把鲤鱼山围在城内,等于“金盆养鲤”。这样就大吉大贵,宿松的文人和官吏就会层出不穷,多得可用一升芝麻来计算。县官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哆嗦不停。因为官场有个惯例,新上任的县老爷到任之后,必须履行拜访礼节,依次拜访接待地方上的官吏文人绅士等名流,对在位的官吏和中榜文人也一视同仁,疏忽不得。县官心想:一升芝麻数量的文人官吏,怎么应付得了,这岂不是自找麻烦。于是县官心里盘算着,不能接受这个“金盆养鲤”之说。又请来第二个风水先生察看,怎料第二个风水先生的说法竟然大同小异。县官为根除“后患”,暗暗授意,不得把鲤鱼山围在城墙之内,改向东西方向延伸拓展,把鲤鱼山拒之城墙之外。县官为把“鲤鱼”彻底“困死”,不仅没有采纳风水先生的建议,还反其意而行,用条“绳索”把“鲤鱼”从鳃壳到嘴巴给穿起来,在“鲤鱼山”西部的脚下自北向南修筑一条大道,即“龙颈路”,后称“龙井路”,从而切断了鲤鱼山的龙脉,又似一条穿住“鲤鱼嘴巴”的绳索。从此,人们经常看到,在鲤鱼山前沿的石缝中流出血红的锈水,有风水先生放出风声,那是从鲤鱼鳃帮流出来的血水。于是,有人起哄说,宿松历史上没有状元及第,原因在此。
二、潜佳山
宿松县城北有山“潜佳山”,山顶昔有亭“清风亭”。相传,潜佳山之名始于汉朝,潜有潜在、潜隐潜涌等诸方面的寓意,佳有美丽美好洁雅、胜出一筹之意。广义的潜佳山山脉包括桐梓坡(山)、鲤鱼山和象鼻山等在内。潜佳山山顶有清风亭,唐朝诗人李白写有《赠闾邱·宿松》:“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为缅怀和颂扬唐朝贤县令闾邱治理宿松时的勤政廉洁和亲民的清风精神,永扬清风,依诗中“一朝风化清”之句,在潜佳山山顶建了一座以警示后人的六角飞檐清风亭。古时从龙门口东侧沿潜佳山麓,是通往县城北关入城的必经之路。作为定制历朝规定,官员来往清风亭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敬仰缅怀先贤。相传古时,曾有一武官骑马经清风亭未下马而过,行程不远,马拐腿倒地,武官受伤。不知什么时候,潜佳山改称钱家山。
三、六虹圩
“六虹圩”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县二郎河有着联系。古时,位于宿松县城的东南边陲的“六虹圩”属于龙湖的末端,是一片汪洋的大水域,大帆船(三桅杆)可以直接通航到达县城南门,成为当时宿松县城对外交通运输的水上大动脉。每到汛期,二郎河水带来大量的泥沙沉淀淤积在此,年复一年,泥沙在平缓的河道里淤积,逐渐堆积起来成为沼泽,随后形成平原地域。人们看到这块土地肥沃,就在此开垦拓种,庄稼长势旺盛,收成甚好,可以作为长久的生存之地。由于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水的威胁,人们为防御洪水,抗击自然灾害,居住在河滨或者附近的村民渐渐移居,以家族姓氏群居为主,分别兴建起小小的圩堤。据考证,当时有虞、项、黎、陶、陈、祝等六个较大姓氏,分别兴建起六个小圩堤,每个小圩都建了一个“拱形”桥洞涵闸,用于防洪排涝,拱形桥洞涵闸形状犹如雨后的“彩虹”,故取名“六虹圩”。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中,人们逐渐发现,仅仅依靠以姓氏家族为基础的小圩堤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折腾,兴修加固力量薄弱,经各族族长和乡绅们商榷,将原来兴建的“六个小圩堤”合并为一个大型圩堤,仍以“六虹圩”命名。
四、刘邋遢、李腌臜
明朝嘉靖年间,杨春芳自幼口齿伶俐、天资聪颖,但家境贫寒,父母靠乞讨为生,得益于家族的资助才入学读书。杨春芳母亲四处乞讨,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经受不住饥寒交迫的折磨,在隘口清河一户农家草棚里冻死了。读书的杨春芳并不知晓。在族人的帮助下,杨春芳苦心攻读,后一举成名。据杨氏家谱介绍,当时,贵州等边陲地域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引发苗族群众不满,发生了叛乱。杨春芳受朝廷指派前去平叛,很快叛乱平息,因功受封为御史。随着地位的攀升,杨春芳想起儿时的寒酸,少年求学的艰辛,思乡之情浓厚。得知父母早已双亡,系乡邻帮忙收殓安葬,心里无比内疚凄凉,也特别感激乡亲。于是,他奏明朝廷,说明原委,皇上恩准他“御选御葬”。杨御史得到圣旨后,思乡之情更深,把皇上恩准的御选御葬改为御迁御葬。在隘口清河附近,有一“鲁王庙”(鲁班庙),据传很灵验(威灵显应)。有风水先生向杨御史献策,鲁王庙是块宝地,可以安葬父母的骸骨。当地村民得知后,极力反对,但敢怒不敢言,只得暗中议论。杨御史几次安排乡绅请村民拆庙安葬其母骸骨,村民们都以种种理由推脱而不动。当他再次回乡探亲祭母时,发现仍然是一动不动,并见母坟的简陋寒酸,勃然大怒,将“鲁王老爷”的“菩萨”投于水塘之中。奇怪的是,他从这边扔,菩萨便从那边上岸;他从那边扔,菩萨又从这边上岸。总之,他左扔右上岸,右扔左上岸。“菩萨”还不时发出乞求的哀叹:“御史啊,御史!你为何置我于死地?我与你母亲同是仙人,我们和睦相处好不好?庙的前后左右都可安葬其母。你左葬,乃左丞相,右葬,乃右丞相。”听罢,杨御史惊愕:菩萨真的这么灵验?不得不放弃迁庙葬母的念头。其实,这并非菩萨灵验,都是村民对杨御史专横跋扈的不满,暗中采取的措施。菩萨木身上岸,那是风浪的推动;菩萨开口说话,是村民隐身暗处,仿用菩萨的口吻而演的双簧。后来,此事被人们越传越玄乎,说是菩萨鲁王老爷显灵,开口说话呢!信奉者络绎不绝,谁家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都到鲁班庙朝拜。杨御史扫兴返回家乡,兴建了一进七重的住宅,并在杨家仓屋养马。杨家的马经常践踏周边百姓的庄稼,在村民们几次追赶仍无效果的情况下,有一监生献计予以惩罚。不久,杨家的马又来践踏庄稼了,村民家家挑出大粪,将马围住,向马身上浇泼大粪,再让马返回。杨御史心里极为恼怒,表面上故作镇静,自我解嘲说:“邋遢屋真邋遢也!”从此,“邋遢屋”便叫开了。杨家的马再也不敢放往邋遢屋了,只好往另一自然村落李屋放马。李屋近百户人家,五六百人口,为不让马践踏庄稼,大家一合计:将马捉住,找来一只死猪捆绑在马背上,用白布写上:“杨御史,再放马,要马死(死与史同音)”,还在马尾上系住一条长长的鞭炮,当即点燃,马受惊后,快速回奔。杨御史气愤异常又无可奈何,连连说:“此屋真腌臜也!”从此,刘邋遢、李腌臜在群众口中传开。杨春芳经历这几件事后,认真反思了自己,认识到了自身错误,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群众才把你当亲人。今,刘邋遢、李腌臜已更名为刘发甲屋、李家大屋。
作者简介:刘喜,男,1946年4月生,汉族,安徽宿松人,中共党员,大专,五里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来源:宿松县文联
挖掘地域文化,点亮宿松经典! 浩淼 发表于 2024-9-2 10:37
挖掘地域文化,点亮宿松经典!
松兹府城文化经典,县域周边历史灿烂。 地域文化,经典传承 地域文化,经典传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浩淼 发表于 2024-9-2 10:37
挖掘地域文化,点亮宿松经典!
地域文化,宿松大地精神文明之瑰宝 浩淼 发表于 2024-9-12 20:46
地域文化,经典传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松兹大地,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山水宝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