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房子
我的家在罗汉山村一个名叫上古井的小地方。我家的老房子就安安静静地立在那儿,它已经五十多岁了,具体哪年建的,具体建于何年何月,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但老房子记得我们三姊妹的第一声啼哭,记得我们摇摇晃晃学走路的样子,也记得那些被山风吹得又咸又鲜的童年。小时候,总觉得村子被群山锁住了。贫瘠的土地,闭塞的生活,让我天天望着山顶飘过的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去。直到中年回头,才猛然发现:这座斑驳的老房子,早已长进了我的骨头缝里,成了心口最顽固的牵挂。老房子隔壁是前哥家的房子,曾经用作老师的临时宿舍。再过去便是古井小学——整个村子最有生气的地方。我家离学校近得能听见晨读的翻书声。天刚蒙蒙亮,我和伙伴们就撒腿往教室跑,争着当第一个推开木门的人。门轴“吱呀”一声响,混着我们书包拍打后背的啪嗒声,这些声音至今还在我耳朵里打转,清脆得像昨天。老房子小得很,总共就两间房。外间是厨房兼饭厅,土墙被柴火熏得发黑,墙上挂着锄头和蓑衣;里屋横竖摆着两张床,挤下我们一家人。最难忘的是灶台前那只爱打盹的黑猪,它的呼噜声和锅铲的碰撞声竟能合成调子。几只母鸡在餐桌边踱步,偶尔下一枚温热的蛋,像时光偷偷塞给我们的礼物。每当遇见考试的时候,母亲会煮两个鸡蛋,意思是考100分。如今回想,那段人畜同住的岁月,反倒比童话更鲜活——炊烟裹着猪食的酸香,鸡鸣啄破黎明的寂静,灶火的红光在在母亲皱纹里跳舞。简朴的日子,却蒸腾着生命最本真的热气。近些年,故乡挖掘出了红色革命的历史主题,整个罗汉山村发展得如火如荼,罗汉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的春风吹进山坳,老房子位于新建的古井广场的正中央,从没想过,这栋陪伴我们半个世纪的老房子,竟然面临拆迁的命运;也从未预料,它会以这样的方式和新时代撞个满怀。它像一叶小舟搁浅在岸边,眼看就要被混凝土吞没。每思及此,便觉得自己像一个即将失去故乡的游子,如果连老房子都不复存在,我的根该往哪里扎?别人眼里它或许只是一幢破旧不堪的房屋,可对我来说,它是封存时光的陶罐,房梁间还荡着捉迷藏的笑声,那里盛放着我童年的欢乐与气息,这里的每块砖瓦,都泡着童年的晨露与夕阳,是灵魂永远的原乡。 注:红框是我家的老房子作者简介:廖国兵,在读研究生,现在深圳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联系电话:1359040089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