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发表于 2012-6-1 17:23

古今玉石文化中的神秘主义

对玉的热爱似乎是中国文化所独有,刚刚看了一个节目,才知道近二十多年和田玉的价值涨了一万多倍,当然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这至少可以作为中国人对玉狂热的一个例证。但问题是虽然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在经济方面的价值取向还是大致相同,比如在古代通讯、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各国都能不约而同的以金、银为主要交换货币和财富的标志。那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对玉如此偏爱呢?笔者以为这还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秘因素在起作用。
对照笔者前文对中国文化中神秘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神秘主义在玉石文化中的再现。首先,玉石文化的理论虽然没有玄而又玄,但对玉石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好玉的标准模糊,经常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什么“圆润”、“水色”、“清透”等等,这些标准好像存在,但实际上无法操作。这不是玉本身的特点,因为玉本质上还是石头,所以根据物理学中的硬度、透明度等等数据可以客观地描述好玉的特色,但玉石文化中一定要刻意拒绝客观标准,本质就是要理论模糊化。在加上对雕工的品味,那玉石的客观标准就更没有了。
玉石文化中的心理学表征是指认为的把玉石高贵化,通过什么“冰清玉洁”、“君子养玉”、“一片冰心在玉壶”、“黄金有价玉无价”之类的理论,把玉石和高尚的品质,或是君子之类公认的高品味文化相连接,使普通人从心理上潜移默化地接受玉石的高贵。
至于玉石文化中以讹传讹的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和氏璧的故事最为典型,再加上近代形形色色关于赌石头的故事,一会儿倾家荡产,一会儿一夜暴富,总之各种关于玉石价值不确定性的传奇小故事充斥着民间茶余饭后,不但用一劳永逸的轻松来诱惑人的贪欲,同时又有竹篮打水的例子做铺垫。这种大起大落的小故事不但增加了传播的趣味性,同时也是对玉石文化神秘性的进一步渲染。
有了以上几步的铺垫,玉石文化中的鉴定大师肯定更是不可少。玉石鉴定的大师和其它神秘文化的大师一样,都是靠眼力吃饭,至于眼力的标准准确讲肯定还是有一些,但为了形成行业垄断,能够普及的行业标准也不会普及,比如用同位素测年代等等手段,同行间再互相有个心照不宣的照应,总之鉴定大师最重要工作不是在确定玉石的价值,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所谓术语把人搞晕,从而强化、神化自己的大师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今流行的收藏文化,包括瓷器收藏、家俱收藏、字画收藏等等本质上都符合神秘主义地传播特征。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神秘主义文化如此盛行?笔者特别以神秘主义文化在现实中的应用为背景,同时以刘伯温的《卖柑者言》为蓝本编一则现代寓言:
杭州有个卖玉的贩子,卖的玉总是晶莹剔透,光滑润泽。可是送到地质研究所一鉴定,才发现原来是树脂、石粉、明矾等物质的混合物。我很奇怪,就问他:“你卖玉石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自己收藏向别人炫耀呢,还是让人家当礼物送人呢?这简直就是用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卖玉之人笑着说:“我卖这样的玉石已经好多年了,靠着这一营生过活。我卖它,人们买它,从来没听到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偏偏只有您不满意而忿忿不平呢?世上骗人的事多着呢,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先生,您不想想看!当今佩戴虎符,高坐在虎皮交椅上,那些威严的武将,像是在保卫家国,他们真的就像孙武、吴起那样有韬略吗?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很像是气宇轩昂的栋梁之材,真的能像伊尹、皋陶那样建功立业吗?盗贼四起,他们不懂怎样抵御剿灭,生灵涂炭,他们不知怎样赈济解救;官吏枉法,他们无法挟制禁止;法纪败坏,他们不知该怎样整顿治理。白拿俸禄耗费国库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坐名车,沉醉于醇釀,饱食着鱼肉。哪个不是威风八面令人望而生畏,气势显赫而不可一世!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金玉其外,作假其中呢?如今您对于这些情况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玉石!”
我默默地无以回答,回来后细细考虑他的话,觉得他很像诙谐滑稽的东方朔一类人物。莫非他果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是借玉石来讽刺世事的吗?

青柱zy5 发表于 2012-10-29 12:53

顶你!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今玉石文化中的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