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完形疗法
中国不但地大物博,新闻资源更是极其丰富,每隔三五日,总能有爆炸性的消息传出。同时中国的新闻还有一个特点,即重大新闻传的快,消失的也很快,经常是连续几天都是各种媒体的头条,可是忽然几天后一下子全都不见了。老百姓眼巴巴地等着看新闻的进展时,突然有关消息都没了,好在中国的新鲜事不断,总有别的重磅新闻出现,也算勉强满足一下老百姓的知情欲。那何谓完形治疗呢?完形源于德文,意为形状、图形、完形一词,起源于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此外,就‘形与景’的角度而言,能将目标物从周遭的背景环境中区辨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物上,明白的辨别出它与背景环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所以对于完形我们地理解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一是事物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二是事物本身与背景的全整体。而所谓完形治疗则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笔者通过大篇幅对完形治疗地介绍,无碍乎要提示我们:目前对新闻封锁、剪切、阉割式的处理有悖于心理学完形治疗的理论,所以全社会长此以往会产生集体性的心理疾病。试想某一爆炸新闻刚刚出现,社会大众马上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思考,带着各种自已的结论和对问题的疑惑参加讨论,同时对事件的细节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方面要表达自己在此事件中的个人立场,一方面又希望引导全社会的价值观走向。但如果此新闻戛然而止,尤其对一些细节都无统一结论时,所有群众必然好像被吊在半空中,有的只是遐想和不吐不快,所有的疑惑都只能作为自以为的事实接受下来,由于没有相反意见地反馈,没有观念地碰撞,所以个人观点方面只能表现出极大的偏执,对社会的整体看法也会表现出极其的偏激。所以当感慨网络上愤青充斥,语言暴力横行时,我们可曾想过有没有给过他们完整地讨论某一事件的时间和机会!
正是没有对某一新闻事件完整地讨论、反思的机会,所以新闻对社会问题的完形治疗功能就无从发挥,所以群众们只能沉浸在自己对新闻事件主观判断之中,表现为越是没有讨论越是极端,越是极端越是渴望发表意见的恶性循环之中。于是每次重大新闻时间出现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各说各话,自说自话。争论永远激烈,但永远没有中性的共识。一个典型新闻事件的出现本是一个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利益的大好机会,但由于没有一个完形结论,只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或者为下一次社会矛盾激化奠定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那如何才能起到新闻的社会问题完形治疗功能呢?首先我们必须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有始有终的尊重态度。新闻事件一旦发生,不管群众的讨论何等激烈,炒作的浪潮如何一潮高过一潮,这种新闻都不适于封杀式的突然停止。表面看新闻急速消失后各种围绕新闻的社会情绪也会散去,其实群众的各种情绪只是被暂时压抑,下一次的风吹草动会引起更大的波澜。如果新闻能有始有终,在群众的讨论中,甚至情绪发泄中自然消失,虽然会出现围住某新闻穷追猛打的情况,但对全民族理性的整体发展方面有帮助。理性的产生一定是在情绪之后,所以很多社会问题正在群众情绪发泄阶段时戛然而止,我们就永远成长不出整体理性。社会情绪和个人情绪的逻辑相同,越是可怕越想抑制,越是抑制越是可怕,解决情绪问题首先的方法还是发泄或是宣泄。
利用新闻功能对社会的完形治疗第二方面就要借用完形的背景特点。如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特点,包括全社会对新闻的解读也有着强烈的背景特点。完形治疗的思维方法正是要帮助社会大众去区分新闻事件本身和其背景的差别,由于同一事件我们对其解读的视角千差万别,而且可能更多人是聚焦于事件的背景之中,如何引导群众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尽量少地受其它非理性观点的操纵和干扰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对新闻事件细致地还原,只有对事件细节聚焦,才能把事件与背景尽可能分离。事件的细节越模糊,观察者越会注意背景,而事件背景往往又是极为复杂、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所以越是事件牵扯部门极力回避采访,极力掩盖事件真相,群众的情绪反而更高涨,这都属于新闻事件牵扯部门处理不当而造成孤立事件泛化为社会问题。试想群众越不了解事件真相,越要关注背景,越会深陷于社会矛盾,所以新闻事件就在此情况下被无限放大了。
完形治疗不但是一种处理社会心理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种思维方法,如果在新闻事件的引导中有关部门能引入完形治疗的思路,相信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的缓解会有帮助作用。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微信下载手机版 www.weixinn.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