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在河边走”者“就是不湿鞋”
——兼谈怎样抓好廉政文化建设作者:王宇平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国内腐败蔓延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地方几乎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同步,于是一种观点这样认为:腐败无法根治,应当允许适度腐败!前不久落马的山东齐河县财政局局原局长任居孟就说过这样的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顺便洗个脚;既然洗了脚,干脆洗个澡……”。就这样,他一直“洗”,最终把自己“洗”进了监狱。其实,对于腐败,国民都深恶痛绝,我们党也有根治的决心。但腐败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呢?首先,是腐败分子有了腐败的动机,他不能自我约束,更不谈廉洁奉公,一瞅准“机会”便“中饱私囊”;其次,是管理体制有漏洞,决策不公开、不透明,让某些人有机可趁、大搞“暗箱操作”;第三,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权力是腐败分子的腐败本钱,老百姓没有权利,想腐败也腐败不了。
中央对腐败一直是“零容忍”的。胡锦涛总书记曾说:“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容身之地”,他强调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管他的职务有多高、地位有多重。”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反腐败上做了许多工作,最突出的就是加强了包括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治在内的惩防体系建设,现在全国每年受处分的党员干部就有十几万,县处级干部去年有将近五千人,省部级每年平均有10人左右被判重刑。此外,我国提出建设廉政文化,也包括正在建设的廉政城市;财产申报问题也在抓,其中就有领导干部的房产问题,现在只要一抓出贪官就能抓出很多套房子来,因为房地产是一种增值的投资方式。
然而,即便加大了反腐力度,现行制度在设计上仍然存在一些漏洞,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虽然我们的反腐制度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我们没能解决好制度的执行力问题,许多时候制度是制度、执行是执行;另外,人情、关系网盛行,老百姓往往“求法官不如求领导”。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狠抓制度的执行力,如:一个干部出了问题,我们就看是谁推荐的、谁考察的、谁监督的、谁审计的,该负什么责任就负什么责任,避免出了事时,“大家都没责任,仅处理那一个”的怪现象;二是要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如对贪污腐败案,既要追究受贿者责任,也要追究行贿者责任,让行贿与受贿者同罪,这样,就从源头上遏制了行贿受贿案件的发生;三是要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公民意识,要让老百姓自觉地监督官员、自觉地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对腐败分子同仇敌忾的氛围,让腐败分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据了解:自明年1月1日起,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贪官死了或逃亡别处都将追赃。以前贪官死了,对他个人的侦查就自行终止,赃款也更无法追回。这对于贪官本人来说,就成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了。明年再也不是那样了,即使赃款或财产转移国外,也要通过国际协商把它弄回来,这是我国司法打击腐败的一大进步。
我们拭目以待!
{:5_158:}{:5_158:} {:5_158:}{:5_158:}{:5_15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