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世纪网 yu781958463 个人资料

yu781958463

标签:

简介: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满目青翠茶飘香 ——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发展“白茶”纪实

已有 1005 次阅读2017-4-26 09:48 | 宿松县, 破凉镇, 白茶, 纪实

  满目青翠茶飘香
——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发展“白茶”纪实
      “人间四月尽芳菲”。暮春时节,正是踏青赏花好时节。前不久的一个周末,丽日清空、花香袭人,我与笔友慕名来到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破凉镇白茶种植基地。一下车,漫山遍野的翠绿映入眼帘,一看就知道这是茶树了。清明已过,谷雨将近,正是人间采茶的好时节。抬眼望去,穿红戴绿的采茶妇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正在忙绿着采摘新茶,微风袭来,一阵阵馨香扑入鼻端,这分明是淡淡的茶叶的幽香!
      “这些茶农都是周边村民,大多是留守妇女,利用农闲时间来帮合作社摘茶,通过采摘的茶叶称重计量获得相应报酬,每天劳动收入高者100余元,低者也有70多元……”一旁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支书熊祥新说。
       据了解,有着3200多人口的黄大村地处宿松县破凉镇最北端,是个十足的丘陵地带,近年来,黄大村支村“两委”因地制宜,决心发展以茶叶为主体的村级集体经济,率领村民致富。山清水秀是黄大的特色,这里拥有山场9000余亩,这些山场说是“山”,倒不如说是“坡”,高不高低不低的,以前很久的一段时间,村民们任山场生出一些杂草灌木,偶尔也有人零星栽下一些树木,无人管理,任期“自生自灭”,所以这些本可利用的山场几近抛荒,十分可惜。为了变废为宝,向荒山要效益,20086月,村支书熊祥新、民兵营长朱旭朝等终于联系上了一个外地茶商,经过反复耐心做工作,茶商决定投资兴建茶园。紧接着,流转土地、动员村民入股,发动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白茶……,村干们没少吃苦,那段时间,率领村民没日没夜垦荒、除草、挖地、植苗,骨干民兵更是吃住在山上。他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让茶场早日出成果,使村民们早日踏上致富道路!经过4年的发展,2012年,该村终于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形式与村民们签订了合同,并兴建了茶叶加工厂,购进了50台智能制茶机,设计制作了独特的包装,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走上了“公司+农户”的路子,吸引了20余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生产,并带动30余户贫困户就业。如今,村级集体加上村民房前屋后开发的茶园已有1000余亩,每年茶叶给该村带来的收入达500万元,既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又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口袋!
      今日的黄大村,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漫山遍野都是清脆翠、绿油油的,“采茶小调”也不时飘过山岗,传入路人的耳际。大家心知肚明,茶园带给自己的收益远远不止采摘下来的茶叶,还有平日的投工,因为茶叶从采摘到焙制是个慢工活,合作社需要人手,附近村民需要工做。据了解:目前在茶厂上班的工人有20多个,常年摘茶的农民工高峰期日达100余人,他们平均每年要在茶园工作5个多月,劳动报酬高者一万余元,低者数千元不等。
       “别看来茶园采茶的都是妇女老人,她们到合作社的劳动收入加上自家种植茶园的收入也不比她们的老公或孩子在外打工赚的钱差多少啊……”,像是知道了我们在思考什么问题,一旁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民兵营长朱旭朝乐观地给出了我们需要的答案。图为附近农民工正在茶园采茶。王宇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