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世界的一颗“恒星” ——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宿松县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郑百年 郑百年,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在宿松摄影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他,改写了宿松摄影界的历史,成为宿松第一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为绚丽的光影世界添加了一颗耀眼的恒星。32年的摄影之路,他由刚开始的照相到摄影直至成为现在的摄影家,其中的艰辛和心酸只有他自己深深地体会。为了追求摄影艺术、寻求素材,他上天山、走沙漠,赴香格里拉、登卡石雪山......用手中的相机给人们带来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正因为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努力,早在十年前就被相关机构评定为高级摄影师,这些年他先后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等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大量摄影作品并多次获奖。2013年下半年,经过严密筛选,郑百年被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为宿松县首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透过这纸薄薄的“会员证”,笔者试着去追寻这位年过半百的硬汉子所走过的摄影之路,发现的还是那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与付出、坎坷和艰辛。 长大要当摄影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出生在宿松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均极度匮乏的年代。孩提时的郑百年,每次只要看见照相师傅来到村庄,总是跟在他的后面吆喝着“照相哦,照相……”,那种屁颠屁颠的高兴劲到现在他还历历在目。那时只要花费几毛钱就可以照张2寸黑白照,但这2毛钱并不是那一个家庭都舍得拿出来的,因为一个成人一天的工分才一毛钱!记得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个照相师傅,年幼的他缠着妈妈要钱照相,母亲无奈地从裹得很紧的手绢里抽出几毛钱递给了他,当他攥着钱兴冲冲地来到照相师傅跟前时,师傅说胶卷没有了(当时是传统胶片摄影),他当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一旁的母亲帮他擦干泪水,连连安慰儿子:“别哭,孩子,咱长大自己当照相师傅……”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这,就是郑百年! 1982年,他刚参加工作,在乡下一所偏僻的小学教书。童年时母亲说的那句话他还一直记着,暗暗发誓攒钱购买照相机,自己当上摄影师。他从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里暗暗积攒下5块钱,到了第二年夏季终于攒够60元,买下了一部双镜头海鸥牌120相机,这是郑百年人生里购买的第一部相机。拿着相机他如获珍宝——白天随身带着不说,连睡觉时都把相机放在枕边,从此他与摄影接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家乡没有任何摄影培训班,书店里摄影书籍也少得可怜,好不容易弄来一本60页的《摄影入门》成了他最好的老师。胶片摄影冲洗相片是个复杂的工序,冲印需要暗房设施,郑百年用两片小小的玻璃夹片做印像片夹,然后借来两个剩菜用的小搪瓷缸显影、定影,用一个洗脸盆来漂洗照片;晚上用煤油灯外加灯罩进行曝光印晒;冲洗胶卷的显影液和定影液的温度是靠手指的感觉得出的,而冲洗的时间靠数数来计算……所以冲洗出来的底片不是一片漆黑就是一片灰白,印晒出来的照片也同样是模糊不清……就这样,年青的郑百年在摄影的道路上一路摸爬滚打,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艰苦中收获着快乐和希望,在前进中寻求发展,这种涅槃式的积累整整延续20年!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中的这两句原本表述恋人之间思念的执着,放在这里形容郑百年对心爱的摄影艺术的痴迷追求最恰当不过。在经过了传统相机摄影20年的积累沉淀后,他把创作镜头开始对准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物,做一些有意义的纪实性报道。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摄影和投稿的机会,一直坚持不懈地采风和创作。2008年11月,他在江西石城采风的摄影作品《辉沐古宅》荣获中国摄影报“江淮岁末大拜年”影友作品擂台赛的优秀奖,这也是他的第一幅获奖作品。这个荣誉的获取,更加点燃了郑百年摄影创作的激情,也让他萌生了要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愿望!尽管这时他手头上并不宽裕,还是咬紧牙关更换了品牌高级相机。此后,他拿着心爱的相机起早摸黑贪婪地拍摄着,可谓沉醉其中。近三年中他在中国摄影报和大众摄影杂志上刊登四幅作品,另有八幅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和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赛事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其中获奖作品《烟罗皖山》特邀刊发在中国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好风光》 ——最美的摄影目的地(第一卷)大型画册中。 为了追求摄影艺术,郑百年可谓历尽坎坷,有时为了捕捉一个精美的镜头他不畏艰险。2007年6月,他参加了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组织的赴新疆采风活动,安徽片区仅他一人报名参加。6月的南疆,孩儿脸的天气,说变就变。行走在天山的路上,开始还风和日丽,突然狂风大作、泥沙俱下,大家小心翼翼、相扶搀扶,好不容易完成拍摄任务。因为天快黑了考虑到安全问题,领队要求大家立刻返回驻地,以免发生意外。郑百年看着渐晴的天空突然来了创作灵感,他想拍摄晚霞映照中的天鹅湖,如果角度选得好,一定是一幅难得的艺术作品!于是他偷偷地“掉了队”,一口气爬了5公里登上了山顶,终于完成了创作。就在他准备原路返回时,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为了保护好相机,他脱下衣服将设备包扎好,任大雨把他浇得浑身湿透……等风雨渐小,他忍着饥饿和寒冷,一鼓作气往回赶,幸好在半路途中搭上了人家的便车,等回到驻地时已是深夜。 听说云南香格里拉卡石雪山美轮美奂,神秘莫测,他产生了自费去云南创作的念头。2011年农历腊月,别人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欢度春节,他默默地收拾好行囊,大年三十早上的天刚蒙蒙亮赶到了香格里拉,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跋涉海拔4500米的卡石雪山。一踏上这个洁白而美丽的地方,郑百年就陶醉了,他拿出设备迫不及待地创作起来,一张、两张、三张……他感叹天底下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他且行且拍,不知不觉好像行走艰难、呼吸急促,原来大雪已经掩埋到了他的膝盖,眼看就要埋没大腿了。雪,还在下,对于一个身背40多斤行囊又不熟悉地理环境的他来说,再不往市区返回将会迷路,也就意味着有可能再也走不出去了。因为是大年三十,周围没有一个游客,整个雪山上只有他一个人。他只好恋恋不舍地往市区返,就这样又冷又饿又累,走一步歇一步,直到傍黑才返回香格里拉。敲了几家旅店的门都没人,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居住的都是客家,大多数人都返回家乡过春节了。在这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到深夜才找到一个小旅店住下。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庆祝新年的鞭炮也燃放起来了,身心俱疲的郑百年吃着自带的方便面,听着窗外的鞭炮声,一个人迎来了新年…… 得失我心知 现在的郑百年成功了,在摄影路上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追寻摄影三十二年,从事摄影创作十多年来,他被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刊登作品100余幅,其中国家级累计十余篇,并荣获过许多奖项。《辉沐古宅》就在六年前荣获了中国摄影报“江淮岁末大拜年”影友作品擂台赛的优秀奖,2013年6月取材于宿松白崖寨的《晨曦映山乡》获《中国摄影报》安徽分站优秀奖,同年取材于安徽亳州的《幸福晚年》获《中国摄影报》安徽拉力赛亳州分站优秀奖;《奔放的花亭湖》于2013年6月获《中国摄影报》安徽拉力赛安庆太湖分站优秀奖;在此前后时段,取材于宿松、太湖、潜山等地的作品《归雨途中》、《仙境》、《烟罗天柱山》也纷纷荣获了不同的奖项。他的成绩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相关部门的认可,早在2004年成为安徽摄影家协会会员,同年被安徽省职业技术鉴定中心考核为高级摄影师,并颁发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的等级鉴定证书,同年在宿松县摄影协会换届选举中被选为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2005年被《安徽日报》《安庆日报》等报刊聘为摄影通讯员。 在收获的同时,郑百年更是加倍地付出。为了摄影事业,为了跟上时代的节拍,郑百年的摄影器材要不断更新,从老式海鸥120到海鸥4B,从红梅到理光135相机……为了实现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愿望,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前几年,本不富裕的他还是咬着牙关掏出十多万元购买了数码新相机…… 郑百年激动地说:这辈子他最愧对的就是父母。在他遭受挫折、生活失意、几乎要放弃摄影追求的时候,是父亲的鼓励给了他的勇气和力量!然而,由于他全身心投入钟爱的摄影事业,除了上班就是远走他乡去采风,几乎很少陪伴在父母身边。2012年至2013年,父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去世,因为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他的心底留下了永远的伤痛!记得在父亲弥留之际,郑百年把曾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的第一幅处女作《云蒸霞蔚天柱山》放大成巨幅图片拿到父亲病床前,父亲睁大眼睛尽情欣赏着儿子的作品,使尽浑身力气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百年知道,父亲临终前的笑容不仅肯定了他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鼓舞、鞭策和厚望! “人生多磨难,得失寸心知。”一个人如果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坚持,我们就应该为他鼓掌。有了执着的信念,风又如何,雨又如何?笑又如何,哭又如何!只有学会为自己的精彩鼓掌,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郑百年的摄影感言是:跋山涉水觅美景,勇往直前写人生。这就是他一生所追寻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