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归来不言倦 ——7.19赴五里黎冲采风有感 应资深新闻通讯员、五里乡黎冲村退休教师刘喜先生之约,19日上午,笔者陪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县创研室主任、电视台知名编辑司舜;县著名通讯员、自由创作者孙春旺等冒着炎热酷暑前往五里乡黎冲村进行采风。大家目睹了该村新农村建设新成就,欣赏了初夏的田园风光。我们骑车奔驰在田间水泥路上,满眼的翠绿扑面而来,禾苗伴着泥土的芳香沁入心脾。离开田地三十余年,笔者真想停下脚步脱下鞋袜,亲吻泥土,无奈采访任务在身,时间不允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竹峦窠村民组——刘喜先生的家乡。绿树、水塘、老宅让我一下仿佛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在乡下度过的。尤其是先生后院用土砖砌成的瓦棚,勾起了笔者许多童年往事,儿时的故乡,到处是土砖瓦房——那时很少见到青砖砌成的房屋,那种四处散发着泥土的房子一直陪伴我到中学毕业——而今,却成了“古迹”。 刘喜先生退而不休,他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一直笔耕不辍,业余时间,他不吸烟、不打牌、不四处游玩,而是拿起手中的笔讴歌新时代,挖掘社会好人好事、赞美人间善良人物,弘扬正气、鞭挞丑陋。平日里他总是骑着一辆电动车四处搜集新闻素材,新闻、诗歌、散文样样涉猎,推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人物形象,撰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多次被宣传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在竹峦窠村民组,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许多中老年人不懂电脑,更少有人懂得上互联网,全组45户人家仅刘先生安装了互联网线,所以他平时除了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上网搜寻材料,生活忙碌而充实。 因志同道合,年逾花甲的刘喜先生近年来成了我的挚友,平日里除了经常见面嘘寒问暖,还频频在网上切磋写作技艺,他为人低调、也很谦逊,总以“乡下人”自称,其实我们这些“城里人”有些方面还比不上他——虽然年龄偏大,然他手握一个“法宝”,那就是“勤奋”,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然而,如今在我们文学界——岂止是文学界,夸夸奇谈总想坐享其成者不在少数,所以,实干苦干的少了,投机取巧的多了;勤劳致富的少了,歪门邪道的多了;兢兢业业的少了,夸夸其谈的多了;论功行尝的少了,论资排辈的多了,这与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相差何其远?于国于家于己,百害而无一利啊! 在午餐时,还认识一个人——陈为群。这个与笔者同龄的乡间医生,自称“医儒后裔”,地道的毛坝人,然而当他拿出几本由他编辑的《宿松新韵》递给我们时,我心知这个人物绝非等闲之辈,经过交谈得知,他的爱好甚广,记忆超人,尤其格律诗做得十分工整、对仗,笔者不禁感叹:民间自有人才在!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深造,也没有耀眼的科班出身,在“谋生”之余还那么执着地追求着文学艺术,用的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啊,成绩很是不菲,很是令人敬佩……. 昨日初伏,天气炎热,从毛坝返城的路上,我与司舜、春旺品味今日所获,虽然天气暑热,但突感风清气朗、心底透亮,因为本次下乡,我们的收获不只是采访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而且有了意外收获,这“收获”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让我们能“飞起来”的“精、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