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吆喝的艺术 ——回家(137) 石普水 “卖米粑、荞麦粑——” 这是我一个小学同学,每天早晨骑着摩托车在叫卖。不过现在换了喇叭,不再是那粗犷的原声了。 “卖豆腐、酱干、卖麻花、皮蛋、鲜蛋——” 吆喝的是横路的一个老人,每天早晨我们几乎都见面,并且彼此都摆摆手打招呼。 “卖鱼啵——,卖新鲜的塘鱼啵——” 这是隔壁屋里白门楼的卖鱼女人。每天早晨6点钟她都准时到屋里三岔路口的高处停下来吆喝。 “卖菜、卖水果、卖毛鱼、虾子、鸡腿、鸭腿、鸡蛋、皮蛋、咸鸭蛋、苹果、梨子、橘子……” 这是一个典型佐坝佬腔调的女人声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辆专门卖菜的新货车。 俗话说,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叫卖是有诀窍的。 “卖卫生纸啵——” “卖桌子、椅子、马儿啵——” “收芝麻、花生、绿豆、苦荞麦、红芋粉、棉花、干豆角、北瓜籽、棉花、油菜籽……” 吆喝的是一个典型的县城人的腔调,每天早晨老远就听见他的吆喝声。有一次他车停在路边,我问他“苦荞麦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他的回答标准的县城腔。我知道,苦荞麦粉六块钱一斤,苦荞麦一块五,这是典型的“捉砣”!还有,红芋粉卖8块钱一斤,他收5块。无商不奸,奸商花言巧语愚弄农村老太婆。农村人不多,而且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水泥路上每天来来往往的吆喝声都是冲着他们来的。反正,他们家里有人在城里打工,有的是钱,奸商知道。 “卖手机,买手机,买卖手机换手机!”这是一个方言很重的外地人口音,没怎么听懂。有一回他停下来我看到,一个手机换一个剪刀,两个手机换一把菜刀。他吆喝的是广播信息,有利于民,手机放在家里辐射对人体有害,何况还给你一把剪刀。 “卖生姜,本地土的生姜,生姜便宜卖!10块钱两斤,5块钱一斤,生姜只卖5块阿!” 县城老街一个中年人这也是这么原生态的吆喝。 这些吆喝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告示。愿买愿卖,卖家发告示,买家需要,各取所需。 吆喝不仅仅是告示,也是广告,广告讲究艺术。您看: 长铺镇正在修路,满眼灰尘滚滚,破烂不堪。天时地利,长铺镇因为有一个程集中学,车来车往人流不断。大街上的高音喇叭老远就能听见。一个车搭的台上,一个男扮女装的40多岁的男人留着长头发,穿着花衣服在上面跳舞。一会儿又换下一个并不漂亮的女人跳舞。跳舞的动作不优美,拿着话筒拼命地吼着。车下面是一群好奇的孩子和远远观望着人的女人。这是一个做奶粉广告的商人,高音喇叭是吸引人耳朵,奇装异服是吸引人眼睛,这是推销手段。这就是广告效应。 外来和尚会念经。宿松商城与人民路的交叉路口有两个外地人的吆喝,才是真正的广告艺术。 一个卖皮包的,25元一个。他的吆喝具有故事色彩。关键词:25元—超市300元! “好消息!好消息!大家过来瞧一瞧,看一看。温州江南皮鞋厂老板黄鹤亏欠银行贷款3亿多,工厂倒闭了,他完蛋了。那个混蛋带着他的小姨子花天酒地去了。欠下我们的血汗钱长期不还,我们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们只得打开他的仓库,把他超市卖200元、300元的真皮皮包贱卖,每只只卖25元。25元一个,绝对的真皮皮包!只要发现不是真皮皮包,我们当场赔偿300元!路过,看过,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旁边一个卖沙发坐垫的。那是标准的广告词。关键词:沙发坐垫,10元,原价198元、298元。 “好消息!好消息!特大好消息!本公司生产真皮沙发坐垫,原价198元、298元,我们只卖10元!我们不计成本,彻底清仓,见钱就卖,卖完为止!本产品品质优良,全部纯棉。走过路过,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看得见的质量,想不到的价格!10元,10元,每座只卖10元!令人难以相信的价格!我们只卖手工费!上至北京,下至天津,从来没有这么好的乡音!头发老白,牙齿老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低的价格!划算不划算,自己脑壳打转转!快来卖,快来卖呀!” 卖皮包、卖沙发的吆喝算绝妙好辞。 然而,还有一种广告不吆喝。 一天早晨,我们村65岁以上的老人都奔走相告,到村卫生室去做“免费体检”。回来有人告诉我,这是一家私人医院的医生给做“免费体检”!无利不起早,几个私立医院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说穿了,他们也是做广告,不用吆喝的广告。为他们医院做广告。村卫生室充当什么角色?各村民小组组长充当什么角色?我不知道。 (2014.10.21)(待续)2017/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