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松县以打造“四个强县”、建设五大发展美丽宿松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住建系统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大革命”、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统筹谋划、科学调度、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农村“三大革命”全面开展 作为2017年深化美丽乡村建设“重头戏”,我县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实施农村改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绿色美好家园。 农村垃圾处理方面,力求全面长效,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集中开展陈年垃圾清理行动,加快构建长效机制。全县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填埋”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各乡镇村每年总投入在3000万元左右,全面配齐收运设备,基本做到日产日清,在转运环节全部实现了市场化。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将采取PPP模式,市场化运作, “两评一案”已经完成,正在组织招标。2018年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 污水处理方面,力求合理高效,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抓好统筹谋划,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多元投入,确保取得实效。县城区及周边乡镇已完成污水处理工作,破凉、佐坝等11个乡镇管网铺装已经完成,另有9个乡镇建成区正在进行污水处理项目财评、招标工作。2018年年底实现2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 卫生改厕方面,力求方便有效,稳步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试点先行、逐步推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尽快让更多农民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全县各乡镇建成区和中心村已启动改厕工作,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80%左右,三格式化粪池正在建设之中,其中,洲头红枫中心村采取分散处理、多次净化、集中排放的技术流程,污水通过三格式化粪池首次处理、二次沉淀净化、三次生物降解,达到了一级环保标准,为其它中心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模式借鉴。2017年,改厕8217户,超额完成任务。 ——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有效 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住有所居”指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我县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一是详细部署、及时调度。为确保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如期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县危改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危房改造专题工作会,传达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并就宣传动员、资料整理、改造督查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将各乡镇危改进度情况进行统计,实行“日统计、周报告、月调度”,准确掌握实施进度,及时督查协调调度,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危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如期完成任务。 二是调查详尽,助力脱贫。根据农村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的原则,我县将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纳入重点,为了确保信息准确,危改对象无误,对所有申报对象都进行入户走访核实,并将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数据同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审计局的信息库数据逐一进行比对,确保信符合危改对象的脱贫户一户不漏。 三是创新服务,保质保量。组织举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人员和施工工匠培训班,提高思想认识和施工水平;印制相关政策和施工指导资料2500余份,分送各乡镇和危改户手中;安排质量监督人员现场指导,送技术服务上门,确保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自2009年我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全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776户,占分配任务数114%,验收通过率100%,惠及农村人口10万余人。2017年,全县农危房改造共完成了2034户(其中本年度脱贫对象户882户),竣工率达103%,超额完成当年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是资金保障,及时拨付。为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在各乡镇明确实施对象后,县财政根据县危改办核定危改名单,按照每户补助标准的60%将资金通过农户“一卡通”先期打卡到户,竣工验收合格后将补助资金全额及时发放到户。自2009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16863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其中中央资金9981万元,省级资金6249万元,县级633万元。2017年打卡拨付补助资金3051.2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自2012年启动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大战略以来,我县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 一是着眼全域建设,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根据“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原则,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作为指导思想,实行“全域规划、统筹建设”。县本级安排专项或配套资金,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长中短期规划,根据山区、丘陵、沿湖、滨江不同区域特点的乡(镇)村的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统筹结合脱贫攻坚、灾后重建、蓄洪搬迁、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等项目实施,主动谋划一批中心村、自然村、特色村建设,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工作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步完善设施,逐步整体推进,逐步覆盖全面,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建一处、美一处。现已形成了以金坝、邱山等为示范点的农业产业中心村,以趾凤、迎宾等为示范点的生态旅游中心村,以牌楼、泗洲等为示范点的花园式中心村,以何田、马皇等为示范点的精品自然村。 二是着眼任务落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突出过程管理,实行“一天一报告、一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工作制度,做到有的放矢、督到实处、查到要害,确保知责尽责、失职追责。建立县干、县直单位与乡镇“1+1+1”结对帮扶模式,切实帮助各乡镇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确保该项工作顺利高效推进。县财政每年把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统筹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涉农项目资金,与金融机构建立资金信贷合作,同时做好资金跟踪审计监督工作,全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供给到位、落实到位。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6.1亿元(其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共40488.4万元,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指标20752.1万元)。 三是着眼历史定位,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当前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五大发展行动的具体实践,作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坚持不懈往前推进。我县注重整体推进,在乡镇整治建设上聚焦发力,在中心村建设上持续发力,在自然村环境整治上有序发力,由“以村为主”向“全域治理”转变,由“建设村庄”向“发展村庄”转变,由“注重硬件”向“内外兼修”转变。2015年,共完成全县209个村(社区)中60个县级中心村、28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2016年,宿松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将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进行转变,全面启动2016、2017年度2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2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中心村110个,其中省级中心村48个,市级中心村8个(其中贫困村6个),县级中心村54个;整治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21个;整治自然村庄88个。今后,我县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把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新的更高层次。 党的十九大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判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既提出了乡村发展的新要求、新蓝图,又指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还明确了解决农业、农民、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的路径。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杨锴) 来源: 县住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