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读书意境不分俗雅” 本来一篇好文,有时夹带了错处,就觉得可惜,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读书意境分俗雅,还是不分俗雅,这就要先认识一下意境,与境的区别。再来看看到底读书意境分不分俗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它是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是艺术,姑且比作艺术)。 则意境不是境。而是在境中生出的意之外的感悟。意境即感悟到的状况,难以用言语阐明的境界。 境,简单地说,就是指地方,如处境,指的是所处的环境。如出境、入境,指出、入疆界。 这样就清楚了,意境不是境。
1#楼有【读书意境不分俗雅,古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李密牛角掛汉书,孙康映雪的读书精神。】
要我说,这不是读书感悟到的意境,更不算难以用言语阐明的境界。这是在什么条件下,即在什么处境下读书。仅仅一个“境”字而已。
意境也有通过侧面文字表现的。 我谨以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清洞,听菩提祖师讲经的意境,来说明之。 那个菩提祖师何等聪慧之人,即使如此,也不知道悟空的动作,所为何事显得癫狂。 《西游记》这样描述: 【 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
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就用几个字“眉花眼笑,手舞足滔”。写现状, 用贬低词“癫狂跃舞”, 用难以言状句“听到妙处,喜不自胜,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同志哥!这才叫意境呢! 而“孙敬头悬梁 苏秦锥刺股”,是在那种处境下勤奋。李密牛挂角书,孙康映雪,是在那种处境下勤学苦读。把勤学苦读的精神,当做读书读出来的意境,那就大不相同了。
孙敬、苏秦勤奋读书,李密、孙康刻苦读书,竟然不止一个两个人,把它错误地当做读书意境说事,且当作“俗”来写啊! 请问:如果孙敬、苏秦、李密、孙康读书真是俗,还那么吃香记入诗书吗?
其次讲到“读书意境不分俗雅”。 读书意境雅怎样?读书意境俗如何? 书有高雅,也有低俗,如高朋与俗辈。 读庸俗之书,也读得津津有味,就错了。 读好书,意境也有深有浅。读一本好书,撇开计较意境深浅不说,单说如果,用庸俗意境看一本好书,还能读出高雅的意境来吗?
例如在中学读生理卫生; 在本硕连读,读解剖学; 在读物理光学研究,红外光比可见光具有更长的波长,这种效果就是,红外光,穿过织物,被织物下面的物体反射回来,再次穿过织物。这样就有效地使织物呈现半透明状态,类似于十分透明的服装。 如果用雅意境读它,结果有益于科学发展。 如果用庸俗意境读它,当时就想入非非,结果就可能很快走向流氓犯罪。 人品分雅俗,人读书的意境一定也分雅俗。 如果读书意境不分雅俗,老汉我想问问:人读书的意境俗,还有什么好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