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 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监管引发热议。 日前,有微信公众号称: 滴滴司机接单前, 可以看到其他司机对乘客的评价, 有些评价可能相当露骨, 例如“安静的美少女” “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等。 对此,泉州市民小天报料称, 她搭乘顺风车已有逾百次, 司机就曾在她的滴滴主页上留下诸如 “春风十里不如你”“颜值爆表”等与外貌有关的评价。 不仅如此, 许多泉州市民都曾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或侵权事件。
1被评价“颜值爆表” 要求删除却没办法
2女子搭乘网约车
3司机绕路接客 乘客给差评遭威胁 市民小廖在泉州市区工作,每到周末都会选择预约顺风车回安溪老家,一年多来已经搭乘了几十次。“大多数的车主都是比较文明的,但也有部分车主的行为让人气愤。”他说,曾经有一次,他上车时已经有两名乘客在车上,可司机并没有出发的意思。当时正值晚高峰,中心市区车辆多,通行缓慢,他们的车绕了半个多钟头,才接到最后一名乘客。等他回到家时,都伸手不见五指了。
下车后,他给了车主差评,没想到车主马上打电话过来,先是委婉地道歉,让他改一下评价。他拒绝后,车主的态度马上反转,又是辱骂又是威胁。他立即将电话挂掉,不再理睬。
不少市民和小廖有同样的遭遇。市民小吴告诉记者,有一次,她预约顺风车从厦门返回泉州,谁知车主竟然未经她同意绕路接人。等她到达泉州时,比预计时间晚了一个小时,差点误了事情。“那个车主还用两部手机在接单,边开车边关注订单,非常危险。”有了这次遭遇,她再也不随便搭乘顺风车了。
隐私被暴露,女性乘客纷纷更改资料 据介绍,滴滴顺风车业务正式上线,在普通打车过程中,滴滴顺风车增加了一项社交功能。当行程结束后,车主和乘客可以选择“印象标签”评价对方。与此同时,滴滴在顺风车业务的引导页面上,希望用户填写更详细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段和职业。
顺风车主接单时,司机是可以看到这些信息的,而实际上,此类信息并未经乘客同意,就已“报”给了顺风车司机。也就是说,乘客打顺风车时,司机对乘客的相关信息一清二楚,但乘客却被蒙在鼓里,并不清楚自己的隐私已经泄露。
记者翻看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出的文章以及网络帖子中的截图时发现,顺风车司机在对乘客的评价中,不乏“颜值爆表”“不化妆也漂亮”“声音甜美”等信息。
连日来,滴滴贴标签评价乘客引发广泛争议,部分女性乘客纷纷修改个人资料,包括头像、年龄、性别等。90后网友“nancylia”之前的滴滴头像是她的个人照片,如今她将头像改成文身男,名称改为“暴躁老兵龙的传人”,年龄也变成了70后;网友“Big Tomato”晒出的图片显示,她将个人信息改成70后的泰拳职业选手,还是“全国第十八届泰拳大赛冠军”……
昨日,泉州乘客小天也更改了个人资料,她把自己“变”成60后,从事的行业改成汽车机械,头像也变成了“古惑仔”。
律师:发布乘客个人信息,可能侵权 福建建达(泉州)律师事务所张传江律师认为,滴滴顺风车的宗旨是提供乘客和车主的对接平台,是以提供交通服务为目的的平台。一般不宜将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内容在平台上发布,否则很容易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至于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把乘客不愿意告知公众的信息发布出去,就有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张传江说,乘客对司机的服务态度进行评价,一般也只能作为内部评价体系使用,也不能擅自向社会公众发布。
提醒:乘坐网约车,牢记这五点 那么,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搭乘网约车, 究竟该注意什么? 市民在乘车时务必牢记下列5点
一、上车前记车号。记下所约车辆的号牌和司机信息,转给亲友。上车前,要注意看清车牌或司机信息,最好拍下照片,暗中转给家人或朋友;也可以在跟家人或朋友打电话或发微信语音时,自然而然地提及所乘车辆的信息。此外,还可以随时跟亲友分享上车、途中或下车时所在的位置。
二、坐哪儿有讲究。上车后,乘客要坐在司机正后方的座位。首先从交通安全角度分析,出于人体自我保护意识,司机在驾车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会本能地规避风险。此时,乘客坐在后方,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位置。此外,坐在司机身后,如果司机产生歹念,对乘客发动袭击时,在这个位置是最不方便的。尤其是女性乘客,单独一个人坐车时最好不要坐在副驾驶位置,晚上尤其如此。
三、不认识不拼车。现在网约打车有拼车服务,而拼车往往更便宜一些。不过要记住,最好不要跟不相识的人拼车,因为有时那些看似拼车的人,很可能跟部分心术不正的司机是一伙的。
四、路途中长点心,随时注意行车路线。上车后,不要自顾自地玩手机、听音乐,甚至打瞌睡,特别是夜间单独乘车的情况下一定要打起精神,注意观察司机驾驶的路线,发现异常随时在大马路上有人的地方喊停车。为防不测,也可以向亲友通过微信分享你的位置。
五、遇危险快报警。如果坐网约车时遭遇不法侵害,首先要保持冷静,找机会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快速报警,也可以寻找时机向路人求助,同时尽可能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同时,正常情况下女性出行最好有男性同伴或好友陪伴,避免与专车司机独处一车,不让作祟分子有机可乘。
网友“林”:车主是能看得到乘客的信息的,就像乘客也能看到车主的评价一样。说到底还是万事自己要小心,下一秒发生什么是很难预测的。
网友“freTiger”:评价确实泄露隐私,可能导致给犯罪分子挑下手目标提供信息啊。
网友“娟儿”:这些信息标签可能只是用于判断这个乘客是不是可以接,但应该设计成固定的几项与乘车相关的可选择标签就好,比如乘车不迟到、定位准确等,至于乘客是否漂亮、走光,跟坐车有啥关系?
网友“朱古力蛋糕”:这是产品设计的严重缺陷,B侧是不能对C侧自定义泛社交属性标签的,否则存在歧视甚至窥私而引发的不可测社交风险;一般都是到后台黑盒脱敏处理交付前端B侧应用端按统一标准标签参考处理的。
网友“荣小楠Summer”:滴滴的本意是好的,让司乘更加了解,自由挑选,错的是高估了人心,以为人人真善美,真正不要脸的是个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