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机缘,或许一辈子只能遇上几次,而这几次却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像我与长江,与八里江,与江豚。 今年夏日,我突然接到朋友友明的电话,他说,他与汇口镇的一帮朋友一起成立了“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并取得了民政部门的批文。电话里,他执意邀请我加入江豚保护协会,说要推荐我任副会长,三天后去汇口镇参加协会成立大会。 情是故乡浓。我离开故乡已多年,以不能胜任江豚保护工作为由,想婉拒他的一片好意。而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成立江豚保护协会是缘于去年我在一次公开场合,曾提出在皖江八里江段设立江豚保护观察站的建议;作为首倡之人,更应该积极加入这个协会。拗不过他的坚持,我只好答应下来。 我与友明兄相识于去年夏天,那次是受邀参加在汇口镇大观文化园召开的“八里江文化旅游研讨会”。说来话长,五年前,出于对故乡八里江的一种特殊情结,我以“八里江人”的网名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并在上面发表了不少关于八里江方面的文章和图片。为此,对于组委会来说,邀请我参加八里江文化旅游研讨会,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近些年,友明兄为了推动家乡“水文化”的发展,经常奔走与皖鄂赣三省的多个县市,精神可嘉,值得尊敬。 志同就有道合。十天前,我如约赶到汇口镇,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八里江文化旅游研讨会。这天,来自皖鄂赣三地的社会各界人员,以及江豚保护志愿者共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选举中国江豚保护行动网络发起人蒋忆为协会会长。会上,蒋忆介绍了长江江豚保护现状,长江江豚生存环境严峻,她说,现在整个长江流域仅剩江豚1000头左右,洄游在鄱阳湖及八里江上下游段约有江豚500头,占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的50%。八里江段为江豚重要的栖息繁衍地!长江江豚由于航运、釆沙、电捕、环境污染等因素,正以每年5%至10%的速度减少,江豚濒危程度严重,对江豚采取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八里江是长江江豚重要的栖息繁衍地,八里江文化旅游发展应把江豚保护纳入在内。 保护大自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默默奉献。蒋忆是一个出生在南洞庭湖边上的渔家女孩,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优越工作,甘愿做一名全职公益环境者,发起了长江江豚保护行动网络,组建了江豚守护者团队。2016年,她只身来到九江,在鄱阳湖地区积极开展江豚保护工作,深入到渔民、船工当中,组建了多支江豚保护愿志者巡护队。这次组建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在蒋忆心里有着她的构想,她要把鄱阳湖地区和皖江八里江段保护江豚志愿者之间建立更好沟通渠道,相互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江湖联动,更好地做好江豚保护工作。 长期在基层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沈华侨先生,从小生活在八里江边。他说,做好江豚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船工、渔民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江豚的保护意识。沈先生向我们回忆,小时候,八里江边发现了一头死亡的白鳍豚,当时水产渔政部门高度重视,组织渔业技术人员进行打捞,将其用专车运到有关部门研究,社会影响很大,印象深刻。 沈先生还向我们讲起了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节目,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白鳍豚专家刘仁俊登上央视《朗读者》,讲述他与白鳍豚“淇淇”的故事。刘仁俊在节目中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几千万年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白鳍豚大量锐减。2002年,与他在中科院水生所相伴22年的白鳍豚“淇淇”永远地离开了,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十多年间,他和志愿者们一直在长江寻找白鳍豚的身影,期望下只白鳍豚能惊鸿一瞥,出水一跃。 听完沈先生的讲述,不禁使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过的一件往事,那天上午,我随父亲从复兴码头轮渡去江西湖口县,轮渡驶入八里江后,江面开始变得宽阔起来,江里的水变得更加深邃。当轮渡行驶到江中心时,突然一只江豚跃出水面,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像是在向我们微笑。之后,这个温暖的画面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至今都无法忘怀。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考察长江经济带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6月12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及省领导一行抵达八百里皖江之首八里江段的黄宿界,考察巡视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不要让白鳍豚的悲情故事重演,保护生态,保护江豚,让江豚的一抹微笑永远留住! (宿松县坝头乡 孙中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