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一定要讲究方法,即便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阅读,也一定要讲求方法。
一、我对阅读的认识
当前我们国家提倡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就是想在老百姓普通市民社会基层中,调动起大家读书的热情,尤其是阅读从少儿抓起,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民阅读是个系统工程,更是个人心工程,它需要一整套的长效管理机制来支撑它、维护它,需要制定各种管用的规则和长远规划,更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工匠的精神,善作善成,善始善终,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去开展、去执行。在大社会、大数据、大文化的新媒体背景之下,使之保持长期良性高效的运转,厚植阅读的群众基础,使阅读真正从社会精英及学人层面延伸扩展到普通老百姓层面,并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全民文化。当国家不用提倡阅读而民众自发阅读的时候,阅读才会成为真正的大阅读,才会真正实现所谓的书香社会。
在当下高速发达、快速多变、异彩纷呈的信息化爆炸年代,读上一本好书,静静地去体会和分享一下书里的内容,甚至去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读完一篇文章,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都己经是很奢侈的事。读图、看图,玩手机、看电视、看电影成了现代人津津乐道和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我深切地感到信息不能代替思想,资讯也不等同于学问。实践有力证明,我们的心灵敏感之程度,洞悉人情世故之经验,体悟人生真如之究竟,大多都来自于读书,读文字之书。读文字之书是要认认真真地看一段段文字,入脑入心地去体会文字带给人们内心的感受和力量,美好的文字能够深存在人的内心深处。而网读却带给人们一种视觉感官的愉悦和享受,好比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甚至是囫囵吞枣,记忆只停留在表层。
二、为什么要阅读
数据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至90%。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因此,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跟不上时代潮流。农耕时代也许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但到了现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所以说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更是实现富民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目前,全民阅读在中国刚刚兴起,任重而道远,虽然人们知道阅读的好处,但阅读并没有真正得到全民的重视和普遍的尊重。在公交、地铁上,火车、飞机上,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和Pad,忙着刷微信,刷消息,看八卦,接受更多的是碎片化信息,很少有人看纸质的书藉。人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一种习惯。有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一些传统的大部头经典名著却敬而远之,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认为:“当140字的微博和短信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当今不仅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态度快餐化,对于经典内容的关注也在逐渐消解,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导致阅读内容的浅薄化,这是很值得担忧的一个问题。
据资料分折,中国人年均读书为0.7本,而韩国人年均读书为7本,日本人年均读书为40本,俄罗斯人年均读书为55本,以色列人年均读书为64本。由此可知,中国人的阅读量实在是少得可怜,可见,中国人读书确是一个大问题。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有正在读书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德国人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藉,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而我们社会中,尤其是在普通市民中间还没有形成读书习惯和读书自觉。有的人还把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原因归结为“没时间”。其实,时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总是会有的”。有的人甚至还偏面地认为读书“只有手机和电脑就够了”。所以,国家提倡书香社会全民阅读这项国策,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随着国人的素质越来越提高,相信读书这件事会逐步好起来的。
三、怎样阅读
对于当下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读书能够使人开阔视野,滋养性情,提高能力,是不可获缺的。那么,读书也未必什么书都读,未必开卷就有益,要掌握好读书的方法。首先,我想先举两位例子,再引用两句话。
陈寅恪先生从13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大学求学18年。却没有一个学位,其实,先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先师智慧的结晶。此外,他还认为《礼记》虽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礼记》中大学、中庸、礼运、经解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陈寅恪先生的读书原则,一是读老书、读原典。先生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二是不动笔、不读书。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先生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三是不惟书,敢怀疑。先生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总是要先论证一番。正是这种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陈寅恪的读书实践形成了他特立独行之处,先生读书其最终目的,乃为他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傅斯年初到欧洲时,曾入伦敦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当时购买过大量弗洛伊德的著作。在把实验心理学当主课的同时,傅斯年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类书籍,尤其爱看歌剧和小说。他住所的墙上挂着萧伯纳、达尔文和密勒的肖像,那是他心目中的英国文化英雄。后来,转学到柏林大学。傅斯年没有确定自己的专业,而是从人文学院本科一年级读起,此外不仅旁听物理、数学课程,甚至还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过兴趣。他的阅读范围极广,有一次和同学吃饭时,同学发现他随身携带的书包里居然装着三大卷《地质学》。傅斯年小时候曾在私塾读书,11岁便通读了“十三经”。在从欧洲回国途中,傅斯年还买过一本《宋元戏曲史》。胡适曾评价傅斯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可见,傅斯年先生读书之杂,读书之多。
其次,我再引用两位专家学者的话,看看他们对读书的深刻见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朱先生这段话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对我们当下人们如何读书,仍是大有稗益的。
吉林大学孙正聿先生对读书的论段,也让我受益匪浅,孙先生认为,如果几本书就能够改变人生,这说明你读的书还是太少了,但这并不排斥有些书是十分值得读的。书对于改变人生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最直接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直接使人看到另外的人生;第二类是要读一些有思想性的书,列宁曾经有一句话,说要读一些引起头疼的书,不要光是读吸引眼球的书;第三类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好好钻研点自己专业的书。同时还要读一点有情趣的书,这样能够提升人的品质,传递正能量。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读书的体会,我觉得要把读书做为一种变化气质,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非是目的。要把从读书中学到的有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量,来塑造全新的自我,提升做人的思想品质和境界。读书要有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分为泛读和精读两部分,要做到泛读中有精读,精读中也有泛读,不动笔不读书。我在读书时喜欢做眉批和读书笔记,孙正聿先生40万字的《哲学通论》,我就做了近5万字的读书笔记,只有在看书时,动手动笔,才能使读到的文字入脑入心。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还要联系自已的思想、自已的境遇、自已的心情去读书,从读书中找到现实中自己的影子,这样对自已的启发才最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