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情绪?”专家说,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它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负面的情绪十分可怕,有时它能致人于死地。前不久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经查,这起导致15人命丧江底的惨案就是因为一名48岁的妇女“情绪不佳”造成的。
仅仅因为过了站,这名妇女就多次跟司机发生肢体冲突,还用手机不断地击打司机的头部和肩部,双方互殴过程中,司机急打方向盘,导致公交车直接冲断护栏而坠江。15人从此命丧江底,其中包括2名幼童,一个1岁、一个3岁!这起事故造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儿子失去了父亲、母亲失去了儿子、父亲失去了女儿、妻子失去了丈夫……
这就是典型的“情绪杀人”案!
无独有偶,最近网上流传一则“飞踹哥一脚救了一车人”的故事,说的是今年4月20日上午,一辆由衡阳驶往长沙的长途大巴在途径昭山收费站后重新驶回高速时,大巴车上发生的惊险一幕: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冲向驾驶室,与司机发生争执,情绪十分激动,随后他抢夺方向盘,导致车辆摇晃。此时,一位乘客飞起一脚猛踹男子,制止其行为,快速化解了险情,被网友称为“飞踹哥”。同样是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在威胁到公共安全时,“飞踹哥”选择的可不是沉默。 一句话这样说过:冲动是魔鬼!今天细细想来,此话的确经典。据心理专家测试,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足可以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住了这12秒钟,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一念是魔鬼,一念即地狱!
试想,当时重庆万州这辆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出面缓解这魔鬼式的12秒,这起15人沉入江底的悲剧或可避免。但由何人出面缓解?又该怎样缓解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不要沉默。
一句老话说:沉默是金。意即以静观其变的处事哲理去对待事物。但是其目的不是永远沉默,而是“听其言观其行”,适当时机成功爆发。就这件事而言,开始大家沉默,是可以的,但当事情发展到要危及大家生命安全的时候,就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了。这时候再沉默,不但“不是金”,反而助长了灾难的发展。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意在唤醒民众的觉醒。笔者以为,这句话用在当时万州这辆公交车上也恰如其分。当时那名妇女的情绪就是一种“黑暗”!试想,面对这种“黑暗”,如果大家当时不都选择“沉默”;如果此刻有一个人上前制止那名中年妇女殴打司机;如果当时有人上前夺下那名中年妇女手中拍打司机头部和肩部的手机 ;哪怕如果有人站起身来大喝一声:“不准打人,注意行车安全!”抑或有人拿出手机悄悄报警,提示司机将车安全停靠造路边等待警察过来处理……,结果或许就不是惨剧了。然而,现在仅仅是假设,时间不能倒流、人死不能复生!15条鲜活的生命呀,全都惨死于这罪恶的“沉默”之中!
我想,现在的人为什么都变得那么不愿意“发声”,哪怕是正义之声呢?为什么危急关头总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呢?其实,就这起事故来说,这哪里是“保”身,这简直是面对悬崖往下跳!这种冷漠是如何造成的呢?这里,我不由得不想起了多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彭宇做了好事还要受到冤屈,着实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嗣后,网民们还发起过“老人跌倒在地究竟该不该扶”大讨论……,也就是从那以后,许多人变得沉默了,认为沉默是“金”,沉默能“护身”,岂不知有时沉默也招来灭顶之灾!
看来,该沉默时可沉默,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们希望万州那辆公交车上能有一个人能挺身而出,压制住那个中年妇女,悲剧也就不可能发生了,大人小孩就可以平平安安回家团聚了……,然而,那仅仅只是“如果”!
须知,情绪有时也“杀人”!
醒醒吧,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