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通常是表述严守秘密。但是,真要守口如瓶,什么话都不说,就不亚于没有话语权了。 所以守口如瓶不是一句完整的成语,而是半个成语,成语的全文是“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成语典故见《诸经要集·唐-释道世》择交--惩过。 【惩过缘第五 如维摩经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语。乃可入律。书云闻谏如流。斯言可录。佷戾不信。恶马难调。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闻论致序心曲。今欲缄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譬如金山窟。狐兔所不敢停。深渊澄海。蛙黾所不肯宿。故知洁其心而净其意者。则三涂报息。四德常满。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经云。众生受胎之时备尽艰难。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十月将满母胎知苦。业风催促头向产门。堕地鞭触如在刀山。风激冷触如似寒冰。当尔之时生为实苦。 又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从,《惩过缘第五》中看到的“守口如瓶”,不过是缄其言,整其身。但是,“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 挫其心,折其意。这才真有“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所以守口如瓶的目的,是防意如城。 这个防意如城,守口如瓶,据说可以消除生老病死的困惑呢! 你看,文中说得清楚明白“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
我们这里且不说老病死也罢,单说生。恐怕一言难尽吧。 如果不是为了防意如城的“防意”二字。单说守口如瓶。 为什么“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对知情案出庭作证” 呢? 为什么不“守口如瓶”,要说出来呢? 如果不是为了防意如城的“防意”二字。单说守口如瓶。 为什么“敏感话题、不要乱说话”呢? 不都是为了“防意”,才不许乱说话吗? “防意”有时与阿Q避讳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 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守口如瓶,则包括明摆着的事实也要避讳——自以为光荣的“癞头疮”,都不许别人说出来的。 则知只要“犯忌”,都要“避讳”。 这才抽象出“守口如瓶”的单独用法。
日常生活中,真要是守口如瓶——知事不说,问事不知,你试试。 其不光是丧失话语权,而且,亲者痛仇者快的现象,立马就会找上门来。 于是乎,“守口如瓶”不止不传谣,哪怕就是事实,只要不可说时,必须“守口如瓶”。 搞不好犯了人家的忌讳,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为了“防意”,说不得,不得不说并存。 所以说“守口如瓶”只算半个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