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岸共治”护航绿色发展
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宜渔淡水面积在县域中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该县龙感湖、黄大湖、泊湖属于华阳河流域,水面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是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区,2004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长江中下游三处最重要的湿地区域之一。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该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和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加强长江、湖泊、河流、岸线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决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严格监管和刚性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
01守护63公里长江岸线
宿松县作为皖江上游第一站,境内长江岸线有63公里,汇口、洲头、复兴等三个乡镇依江而建。
该县汇口镇因长江主流、支流和鄱阳湖三水汇合之口而得名,素有“皖江上游第一镇”之称。“我们严格做好生态红线管控,对化工类等重污染企业、环评不达标企业坚决不允许落户,对现有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技术改造和环保升级,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筑牢沿江、沿湖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屏障。”汇口镇党委书记沈金洪说。为有效管控农业面源污染,该镇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稻虾连作”生态循环模式,推广面积达2万亩,着力将这项产业打造成“一镇一品”做大做强。
央媒看皖记者在采访现场
今年6月,汇口镇一批渔民和志愿者组建了八里江护豚队,成为长江上的“江豚守护人”。据护豚队队长华国宝介绍,他们的工作包括调研、巡护、培训等,每天早晚要巡护8小时,除了观察记录江豚的活动规律,还要应对非法捕捞和非法排污,一旦发现后会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目前护豚队在长江岸线共设立了6个巡护点,护豚员每天都要观察江面江豚出现次数以及是否有危害江豚的行为,并记录在巡查日志本上面。
洲头乡实施“产业升级、全域统筹、创新创业、绿色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文明集镇、生态小镇、水乡古镇”,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该乡重点加强乡村两级河湖林长责任网络体系建设,共设立7名河长、24名乡村两级林长、217名村级分林长,切实发挥河长、林长、湖长常态化监督作用。开展河湖清洁“1+6”行动,全面加强对临港、临江、临湖企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监测和水质动态监测。建成集镇污水处理系统,推动千余户村民搬离长江外护圩,杜绝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江河。
沿着同马大堤复兴段一路走来,复兴镇境内拆除的各个非法码头全部进行了生态复绿,码头堆场上都栽种了杨树幼苗。“长江沿岸非法码头砂场不仅违规占用长江岸线、阻碍长江行洪、影响水环境,还存在生产安全隐患,扰乱了长江河道管理秩序。”宿松县长江河道管理局局长王丹说,“经过连续5个月的专项整治,列入政府整治清单的21处非法无证码头砂场基本取缔。”
02 90万米围拦网全部拆除
宿松县华阳河湖群周边有10个乡镇、60个行政村、800个村民组,湖区人口数量约18万人。经过20多年实行围拦网养殖后,因为养殖规模、集中程度较高,导致湖泊水流速度变慢、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逐渐退化,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省委第二巡视组对该县湖泊围拦网养殖情况进行反馈后,宿松县立即行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大湖生产经营方式改革问题,确定“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规范履约、合理清算,妥善安置、适当奖励”的原则,制定大湖改革问题整改工作方案,谋划研究围拦网拆除、专业渔民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系列配套方案。
全县动员大会召开后,吹响了湖泊围拦网拆除工作的冲锋号,一场声势浩大的拆除围拦网行动迅速展开。为充分保障拆除围拦网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该县广泛征求沿湖乡镇、养殖企业、专业渔民代表、沿湖村组群众的意见,十几次讨论和修改工作方案,确保湖泊围拦网拆除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央媒看皖记者在采访现场 据该县水产局副局长姜宜来介绍,对积极支持拆除围拦网的企业,政府积极帮助转型转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参与下一步大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对少数不配合围拦网拆除的,采取分类转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重点攻坚,实现了所有养殖围拦网无一例强制拆除。该县投入近1个亿的资金,累计拆除湖泊围拦面积73.118万亩,拆除围拦网长度90万米,清理散拼1930担,完成围拦网拆除验收企业110家。
“政府不仅给予每位渔民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还优先安排上岸后不想从事渔业的渔民到工业园区务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家住该县千岭乡渔民新村的渔民魏照明说,上岸后家家也都有房子住。据了解,宿松县共有专业渔民1530户6000多人,在这次湖泊拆除围拦网行动中,大部分渔民实现了“洗脚上岸”,没有发生一起冲突事件。
为进一步巩固湖区治理成果,今年2月以来,宿松县水产局以渔政管理人员为基础,设立6个管理站,开展湖区日常巡查管理工作;以水产执法大队作为湖区机动执法力量,对湖区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和打击,维护湖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依法制止查处各类涉湖违法行为。组织渔政部门对专业渔民的已检船只进行全面登记清理,指定地点集中停靠,统一管理。安排渔政和水产执法人员分片协助沿湖乡镇村责任包保村民农用自备船只的造册登记、集中看管,从源头上控制涉湖违法行为的发生。
03 投入7.7亿修复保护湿地
松县湿地面积超过7万公顷,其中华阳河湖群湿地面积有5万多公顷,占湿地总面积71%以上,湿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
“每年10月份左右,数十万的候鸟成群结队来此过冬,春天的时候又北飞繁殖。”该县华阳河湖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胜华说,华阳河湖群湿地拥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有105种浮游动物、310种脊椎动物、89种鱼类、156种鸟类,还有大量白鹤、东方白鹳等野生鸟类迁徙停歇。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该县湿地一度出现萎缩和生态退化现象,不仅影响着湖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还直接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央媒看皖记者在采访现场
在该县许岭镇甘霖村夏家汊,甘霖村主任蔡长征说,以前这一片滩涂杂草丛生,拦网养鱼户有十几家,水质特别不好,候鸟飞过这里也不落脚。2017年在这里实施了泊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湖汊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植被恢复。如今泊湖岸边栽种了水杉、柳树和草坪,眼前成片的绿色植被、清澈的湖水让人赏心悦目。
该县先后在洲头乡、许岭镇实施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恢复水生植物、调控底栖生物、构建生态岛等方式,累计恢复鸟类栖息地95公顷,恢复湿生、水生植物30种,提高了恢复区的动植物多样性,遏制了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目前该县湿地保护区共有3个项目支持,分别是2014年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项目、2016年中央财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项目和华阳河湖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经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保护项目,宿松县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13年,该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2014年,该县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设立了界碑、界桩、宣传牌。
2015年,该县编制的《华阳河湖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批复,项目拟投资5亿元,进行华阳河湖群三湖两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湖群周边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2018年5月,宿松县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正式出台。
根据规划,今年至2027年,该县将投入约7.7亿元资金,全面完善升级湿地保护体系,修复华阳河湖群蓄洪区生态功能,恢复有效湿地面积及水系连通性,致力实现河湖江互联互通。
来源:《央媒看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