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乡贤】张传晓 一门四义士
宿松籍上海复旦中学 张永新
宿松县陈汉中心学校 张晓钟
张传晓,是宿松北门张氏仲四裔十五世孙,清乾隆期居东乡五里庄龙阳冲,名透字钟秀恩授登仕郎。生于乾隆丁已年(公元1737年),殁于嘉庆戊寅年(公元1818年),寿终81岁。其夫人汪氏寿终84岁。生子四,宗谱、宗试、圣升、宗友。一门四义士,说的就是张传晓四个儿子高尚节义之事。
长子张宗谱,名仓字瑞谷,生于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宗谱年轻的时候到皖垣参加童子试,一同参加考试的学子,有位杨某,家境贫寒,缺少盘缠,穿着俭朴,破衣草鞋。没钱住馆舍,打算在考场附近避风处,随便住一宿。张宗谱见杨某状,爱怜之,爱而助之。邀杨某到他住的馆舍来歇宿,提供他住宿宿舍,并与其共吃共喝,还给他回家的路费。后来一直接济杨某很多,如钱财米谷衣物。在张宗谱的义行之下,杨某也取得了功名,他顺利出仕。杨某上任后,披袍顶戴,上门报恩酬谢!张宗谱的义举善行终有好报。其幼子渐逵,凭借郡试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补为县学的庠生,获敕封徵士郎。同治五年,主修本宗六修谱。孙子兆魁,通过岁荐为贡成均,敕授登仕郎训导署理庐江县训导,其后裔子孙贤孝,敬书效儒。
次子张宗试,名谋字映玉,生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殁于道光甲申年(公元1824年)。宗试公有卓绝的品质品性,宅心仁厚,视族子侄为己出。族兄财源早逝,遗孀媳孤,无依无靠。宗试为其子泽桂托媒择亲娶陶氏成家为室,得以后代延续传承香火,费资耗财,一切己担。同族叔叔,秀才张卜夏,年高体弱家贫,又遇儿子过世,留下儿媳和三个年幼孙子失怙无法赡养。儿媳朱氏不久改嫁。后宗试想要接济他们三口,但又考虑家人们会不会接受,于是训导子孙女,接济供养他们。把族叔卜夏三个孙子:树德、迁桥、三台接入家中共同生活,两个儿子变成了五个儿子,并且延名师训教授之。
三子张圣升,名寿元字映壁亦字正立,议叙从九品衔候选州吏目诰封奉直大夫。生于乾隆癸已年(公元1773年),殁于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居治北马鞍山。圣升公品行内敛,为人敦厚老实,出丰厚的俸禄延请名师教授侄子渐逵以及孙子兆魁。为族堂兄财源遗孤泽朴托媒择亲娶刘妇为室,圣升夫妇盘算着,首先能敦族,花资办善事。其次,泽朴娶亲后,若生子可以能够继承家族香火,使族多一房人;若生女子就可以嫁给表弟汪某,延续外祖父家香火,两全齐美,都能如愿。圣升公子,涓,获国子生;长孙贤任考核优等,晋升为八品;幼孙兆甲,任训导官职后加任盐提衔。圣升公还为治西大河义渡捐资,累计捐资百金。
幼子张宗友,名友元字灿峰,生于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殁于道光丁亥年(公元1827年)。宗友公勤学好问,好读史书,特别爱好史学,究史,考史,辨史。希望能成为古代圣贤那样的人,能救苍生,安邦定国,造福桑梓,齐家治国,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具有抗灾防饥的能力。为寻求良策,曾经泛舟3000里,溯长江,入汉水,进秦地,到西安曹玉砻的府邸去拜访,住了数日才回来。返回途中,见秦南巴山沿途尝有枯骨露于野,便停舟问行,捐金掩埋。此举流芳百世。继族叔张进著《姓氏联珠》(载《邬志》),续编有《姓氏联珠·续》已失考。家谱其世系录里有旧赞曰:
劲之直概,纯乎性真。
恭以处世,孝以事亲。
更笃友谊,千里相寻。
患难与共,管鲍为邻。
心恶奔兢,志慕分金。
遗言累牍,字字箴名。
当时有“一门四义士”之说,说的就是张传晓四个儿子,张宗谱四兄弟啊。
参考文献
1.《宿松县志·民国十年版》
2.宿松北门《张氏宗谱》
2019.8.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