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
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芳草地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___那就是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七年来,她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上,用爱心、耐心,更用慧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人说,她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她走来,而她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教。她就是实验中学音乐教师___王珍子。
因材施教,春风化雨
2012年,从湖北理工大学毕业的王珍子就与音乐教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被分配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初中花凉初中。她热爱音乐教育工作,在偏远地区一干就是6年。当时,花凉初中的音乐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一间像样的音乐教室,只有几架破风琴。为了使学生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王老师发挥农村教学特有优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有时把课堂搬到田野上,有时带孩子们融入到山野间,让他们“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把教学任务融入到游戏中,当时作为特岗教师的她就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多年来,她利用业余时间承担起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任务,对于音乐天赋好的学生,她免费对他们进行指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祝少帅同学初中毕业后被县剧团选中。在她的熏陶下,许多孩子喜欢上了音乐。成绩的背后,少不了王老师的言传身教。她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一拨又一拨少年的心。
在王老师心目中,音乐教育工作是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根据孩子活泼、渴望成功的特点,以富有特色的音乐教育为载体,为孩子提供熏陶的机会,在“授业”过程中达到“传道”的目的。
追求美感,别有洞天
“当音乐教师7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音乐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从教之初,我觉得音乐课只要教会孩子们会唱就行,而七年之后的我,不但要教会孩子们会唱歌,还得教会孩子们体会音乐中的美,并进行发自内心的表演。”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中的美、音乐中的爱,7年里,王老师处处做音乐教育的有心人,不但挖掘音乐中美的音符,爱的音符,也引导学生把音乐与各个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2012年,王老师就发现孩子们虽然喜欢音乐课,但是对于音乐测试却很畏惧。于是,她就尝试着创设轻松、愉快的测试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测试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测试方法,运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体现“寓考于学、寓考于玩、寓考于动、寓考于乐”等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孩子们提到“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他们就会神采飞扬,只因为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潜心教研,成果丰硕
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个教师,王老师深知学习和科研的重要性。她一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一方面向同行学习讨教。从7年前第一次走上讲台开始,王老师就一直在努力地工作和不断地进步。她自小学习音乐和舞蹈,为她在音乐教学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她的音乐课条理清晰,创意新颖,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和艺术的美。她的音乐课多次在市县内进行展示,并获得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4月,王老师在全县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她还要准备为全县音乐教师培训上示范课。为了比赛和示范课,她从2月份开始就着手准备,选课题,定目标,构框架,找资料。进入紧张的试教阶段,她上午试教,下午修改内容,晚上调整媒体,半夜整理教案,清晨背记教案,第二天再试再改,第三天同样如此......经过三番五次地磨练,她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比赛任务。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分别获得安庆市二等奖和宿松县一二等奖,在年度考核中她多次被评为优秀。
现年30岁的王珍子,不但在音乐教学上成绩突出,在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每年宿松县教育局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她不仅要为学校编排节目,还要做节目主持人。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各种庆祝节目中都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辛勤的劳动总能换来丰盛的果实,王老师多次被光荣地评为了宿松县艺术节目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节目主持人。
甘为孩子们化作清凌凌的河水,永远承载他们的快乐!这是王老师的梦想。她认为,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她表示,她将继续热心为同学们服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教学之路,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讯员 吴金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