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庄华丽蝶变 共兴修6公里水泥路、砂石路16条,实现公路“户户通”;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无一人被刑事处罚;矛盾纠纷逐年下降,且都就地及时化解;户均、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1.6万元、3.2万元,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89名学生考取大学,其中48名学生分别取得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学位……这是2008年以来程岭乡纱帽村柴田屋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行“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会一基金”让村庄脱胎换骨
隆冬时节,走进位于泊湖湖畔的柴田屋场,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口口清澈的池塘、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映入眼帘。生长在村口的三棵比水桶都要粗、比三层楼房都要高的百年古枫树,格外引人注目。宽阔的水泥路两旁,美丽庭院绿树红花相映。阳光下,几乎家家庭院里,都晾晒着衣被和农作物,晾晒在竹筐内的红薯粉,像雪花一样白,好一幅美丽村庄图景。
柴田屋场是程岭乡加强乡村治理蝶变美丽村庄的一个典范。2008年以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进程中,程岭乡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以政治为指引、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和智治为支撑协同推进村庄治理的新路子,使柴田屋场发生了大变样,实现了从旮旯小渔村到“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示范建设点”的完美蝶变。
图片
陪同的纱帽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孝文介绍,柴田屋场是程岭乡最大的屋场,由5个村民小组组成,共178户646人。这里地处程岭乡偏僻地带,以前受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交通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组级财务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村民小组之间没有凝聚力、邻里矛盾频发、困难户贫困户多、受高等教育群体少、村庄环境差。2008年2月,纱帽村委会牵头对柴田屋场行政管理问题、财务问题大刀阔斧进行整治,将不称职、经济有问题的村民小组长予以罢免,并通过听取群众意见,明确每年元宵节后,召开柴田屋场各村民小组组长换届选举大会,由各村民小组村民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各个村民小组组长进行换届选举,将作风正派、干事能力强的村民选拔到小组长岗位上来;同时明确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传统“接祖宗”习俗这天,召开柴田屋场年终总结大会,通报屋场各项工作建设情况,并对本年度每个村民小组和整个屋场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结算公示;在结算结果公示十日内认为有异议的,可向村委会反映,村委会再次组织人员查账和清算,确保财务收支情况透明和公开。2014年9月,以村民自愿捐款方式,设立“励志奖学基金”制度,对每年度考取大学和取得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学位的柴田屋场村民子女颁发奖学金,其中对考取重点大学和取得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学位的,一律奖励600元;考取普通大学的,一律奖励400元。2019年5月,成立柴田屋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经全体村民选举,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离任村干、村民组长和各行各业能人、热心公益的普通村民等17人组成,负责对事关柴田屋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商议,以及对柴田屋场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监督,并牵头组织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和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工作。
“过去,由于没有对村民小组落实正常的选举活动,有的村民组长连续干了十几年,账目还一直不清,群众的怨气很大,由此造成村民组长在群众中间没有什么威信,组里的群众性公益活动也开展不起来,各村民小组工作犹如一潭死水。”土生土长在柴田屋场的张孝文,不仅是“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的发起人,还是有力的推动者,他见证了“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以及给柴田屋场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2016年,老教师张艳龙为了便于理事会、村民组长落实屋场各项管理工作,以及加强村民之间联络,增进村民之间感情,设立了“天南地北柴田人”微信群,成员已发展到197人,遍及各家各户。
“微信群给屋场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带来很大的方便,日常工作和大小事提议讨论都是在群里进行;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是在群里相互进行提醒,如何做好防疫工作;现在,微信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大家不管相互之间距离有多远,都可以在里面叙旧、拉家常;逢年过节,里面更是热闹,大家争相发祝福视频、图片或发红包,表达心意。”张孝文说。
“三会一基金”让村庄焕发生机
2014年是柴田屋场实行“励志奖学基金”制度的第一年,张孝文第一个自发捐款1000元。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共有15人次捐款。张艳龙从2015年以来,每年都要从工资里拿出600元捐给组里。截至目前,共有36名同学获得奖学金。张若冰同学还两次获得奖学金,一次是考取大学,另一次是考取研究生。
2016年,柴田屋场修建第一条水泥路,在外面创业的村民张来明得知后,主动捐款三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共有130人次捐款,捐款金额累计达20万元;通过国家资金支持和群众自发捐款。2016年以来,柴田屋场共兴修6公里水泥路和砂石路16条,实现公路“户户通”;安装路灯45盏,改造当家塘5口;全面推进改水改厕工程建设,已有150户完成改水改厕,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柴田屋场理事会成员、各小组组长、老党员都自发投入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之中。舵塘组组长张兴亮带领居家党员群众从农历正月初五到三月二十日,连续三个月坚持在村口值守,且不拿一分钱报酬。在北京工作的张四龙得知家乡的境况后,主动为家乡捐赠了5000只口罩。
2019年4月,柴田屋场启动美丽乡村中心村示范建设点建设,柴田屋场理事会会长、有着15年党龄的张友龙,带领理事会成员义务投入到新村规划、征地拆迁、项目修建、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之中,使6公里村路沿线两边的所有小围坝、杂草杂木杂物都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平整和清除,确保了中心村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期间,发生的3起矛盾纠纷,都被他就地及时化解。
不仅如此,柴田屋场村民从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对生长在村口的三棵古枫树进行“保养”,治虫、培土每年各不少于三次,让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树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我觉得,这三棵古树永远是我们柴田屋场最美的精神家园,它们在,乡愁就在,牵挂就在。”从小在古树下长大的张四龙,对古枫树情有独钟;即使长期在外面创业,他仍心系家乡古树,每年都拿出几千块钱,给家乡父老“保养”古树。
在不断完善“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柴田屋场为发展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户增收,将归屋场集体所有的滩涂,全部承包给专业人士经营;将涉及178户农户的3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引导和扶持在家的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着力为外出务工创业的村民,介绍就业和自主创业门路,培育致富先进典型,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庭增收,助力家乡发展。近年来,柴田屋场有一大批村民在外面创业成功并反哺家乡;在广东惠州创业的张来明系其中之一,他共拿出4万元现金支持家乡建设,还为家乡14位村民解决了就业。
一桩桩、一件件“暖心事”,见证着柴田屋场在“三会一基金”模式治理下的蝶变,也让柴田屋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魅力。
“柴田屋场换届选举大会、年终总结大会和理事会,是一个以群众为实践主体、以‘群众说事、屋场共治’为核心的自主改革案例;实践充分证明,屋场是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往往也是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屋场会议和落实理事会制度,听民意、解民忧,可以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作风、融洽干群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是一种很好的群众工作方法,并能唤起村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乡村塑魂’。”谈起实行“三会一基金”村庄治理模式给柴田屋场带来的变化,程岭乡乡长胡结兵深有感触地说。
“家风引导民风,民风引导屋风,屋风引导学风。”如今,这个在村民记忆中“穷乡僻壤”的地方,已然华丽转身,变成了“有品质”“有温度”的“美丽乡村”,成为当地的一个“亮点”。
来源:皖江文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