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北浴烽火——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掠影》

[复制链接]

2020-12-28 08:19 32417 0

世纪网编辑部 发表于 2020-12-28 08:19 |阅读模式

世纪网编辑部 1#

2020-12-28 08:19

     寒冬,当踏进皖西南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宿松县北浴乡,眼前展现的红军战斗遗迹,那些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人们的诉说,把我带回到了70年前发生在罗汉尖这一带山区的烽火岁月……


罗汉尖,建立根据地
     群峰环抱,山脉相连的罗汉尖,一枝独秀峰高千米,地处皖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南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便是鄂豫皖红色革命老区。时宿松县城国民党驻军勾结地方土豪劣绅、民团常进山欺压百姓,搜捕残害共产党人。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嚣张气焰,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于1935年在罗汉尖创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以朱育祺为创建人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建红军便衣队、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斗争。
     罗汉尖地势险,山峰高,对敌人而言是易守难攻,而地势条件对红军却是可守可退。红军在山顶设立探望哨,用望远镜能观察四周很远的动态。司令部就地取材设在半山腰的寺庙中。
     易守难攻的罗汉尖,至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成了新四军指战员高敬亭、汪少川、朱育祺、陈少敏、吴应典等在大别山区一带开展抗日革命活动的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罗汉尖一带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朱育祺、朱赛英、吴应典等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他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后人构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146.jpg
筹军费,创办槽纸厂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成立后,组建的红军便衣队、红军游击队。数千人的衣食住行医疗药品成了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面对山区穷苦百姓的援助,红军指战员于心不忍。
     朱育祺为此多次召开会议,最后研究发动战士们开荒种粮,解决吃饭问题。砍伐竹木搭盖军营。
     在筹集军费上,朱育祺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苗竹资源手工生产传统糟纸卖。(注:糟纸是古代至今,民间用于毛笔书写及用于丧事的手工制作表宣纸)
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用自制的泥土砖瓦搭建了糟纸坊,用块石建起了糟纸泡浆池,请来有技术的村民,手把手教会战士们伐竹、打浆、造纸。造出的糟纸通过化妆成村民的红军战士挑出大山进县城、走村串户售卖,用于军费开支。如今,在当年红军开设的糟纸坊遗址上,北浴乡人民政府恢复修建了红军糟纸坊,供后人参观学习。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150.jpg

造武器,建起兵工厂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成立,迎来了周边几县穷苦群众的纷纷响应,几千人的队伍大部分手中用的是农用钢叉、扁担,就连打猎的士枪都不到30支。面对武器精良的日伪、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民团武装突袭,这些简陋的武器根本无法对抗。
武器弹药紧缺的问题成了罗汉尖根据地头等大事。
     朱育祺多次召集部下开会讨论,最后,统一意见,建立自己的兵工厂。随着一声令下,一个排的红军战士分成六个小组。
取泥土制土砖,烧窑制瓦搭建兵工厂。砍树烧木碳,做好红炉打造大刀长矛之用。
    走村串乡收集铜铁,请来士制炸药师傅炼制士炸药制造炸弹。寻找到造士枪、打刀矛的铁匠师傅教造土枪刀矛。
兵工厂刚开始只能制造刀矛土枪土炸弹士炮,后来从红军大部队调来几位制造武器的技术人员,这个躲在罗汉尖山林里的兵工厂便能造步枪、木柄手榴弹了。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随着敌人的疯狂围剿及封锁,兵工厂许多武器生产原材料陷入了紧缺。兵工厂只能是打一日鱼晒三日网等米下锅了。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如今修复的红军兵工厂内,仍摆放着当年红军生产的大刀长矛及枪支弹药。那锈迹斑斑的武器,在向参观者展示着当年红军奋勇战斗的革命故事。

救伤员,盖建军医院


     战争是残酷的,随时会流血牺牲。为了减少战斗减员,及时救护红军战士的生命,在敌人的层层封锁,医疗器械药品无法运进山区的严峻形式下,根据地只能借助山区的一些山洞来做临时战地医院。缺少医用器械,便用削制锋利的苗竹代替手术刀及钳子,夹板、拐杖、担架等也是竹制品。
     缺少医生,便请来乡村郎中,缺少消炎止血药品,发动懂草药的村民及红军战士上山采药。
     由于山洞潮湿不见阳光,不利伤员长期养伤。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选一处较隐蔽的山洼里建战地医院。
     接到命令的一个排,战士们经过数日日夜的紧张制砖、烧瓦、砍伐木材,搭建起了几十个病房。
     当我随北浴乡郭芳红乡长一行,沿着平坦的水泥路驱车来到当年的红军战地医院,望着这个躲藏在群山中的山沟战地医院,四周山岭重叠,峰岩险峻,竹木茂密,确实是很好的掩蔽藏身之处。
     恢复后的红军战地医院,里面的简朴医疗陈设,不禁让人感叹当年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红军官兵缺医少药的无奈与艰辛。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158.jpg


图片
思恩洞,军民鱼水情


1946年,19岁的湖北籍新四军战士闵启胜参加中原突围战役,为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左脚踝被子弹打穿滚下山坡,后被宿松籍战友吴宗贵救起,眼看着受重伤的闵启胜无法跟上突围的队伍,吴宗贵背上战友,一路躲避着敌人的搜山队,历经三日三夜,背着闵启胜爬山涉水回到北浴乡罗汉山村,将闵启胜交由母亲及大嫂照看。
当时,罗汉山周边到处都是“清剿”的国民党和保安团,为了保护好伤员,一家人经过协商后,在黑夜里偷偷将闵启胜转移到罗汉尖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养伤。这个海拔高的山洞常年水雾迷漫,洞口荆棘丛生,是吴宗贵母亲砍柴时发现的,非常隐蔽。
在三个月的养伤中,吴母及大嫂每天以砍柴做掩护,上山给闵启胜送吃治伤,因无药品,吴母便用老茶树叶加盐煮水,给闵启胜擦洗伤口,再换上草药。就是这种土方法,闵启胜的枪伤康复了,并很快出山找到了部队。
战争年代,国民党和保安团无数次进山搜剿,无论如何威逼利诱,甚至面对亲人被杀头,北浴乡人民没有一个做软骨头出卖革命战士。
1981年,在湖北省身居要职的闵启胜经多方打听,再次来到离别35年后的北浴乡,看望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罗汉山村民,寻找当年的吴母和大嫂。
从那后,他每年都要带着家人来探亲,并帮助罗汉山村民往外省拓宽农产品销路,解决乡亲们的生活困难。
为了纪念那段军民鱼水情,当年的新四军指战员闵启胜把藏身的“蜘蛛洞”改名为“思恩洞”,并立碑记之。而今,这里成了北浴乡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203.jpg
省委书记李锦斌2019年在市委书记魏晓明、县委书记王华陪同下视察北浴乡

北浴乡,处处是战场
在北浴乡,听几位90岁左右的老人回忆,朱育祺领导的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历经大小战斗137次,歼敌10000余人(包括地方反动武装和土豪劣绅)牺牲红军659人。
罗汉尖根据地红军与敌人在皖、鄂边区展开过6次大战。1935年4月12日,高敬亭所率红28军掩护主力撤退,在王湾的地方与敌95旅1敌96旅的敌人遭遇,经过一天的激战,最后白刃肉搏突出重围。
1935年4月17日,根据地红军在罗汉宕竹马尖与敌32师敌人相遇,经过一个小时激战,乘浓雾撒出战斗。
1935年7月21日,根据地红军在凤凰铺与敌120师遭遇,激战4个小时,2营营长林维先率部抢占凤凰铺以北高地与顽敌激战,掩护部队迅速撤离。
1936年2月8日,国民党调集25路军10师及宿松县保安队,“猎户队”6000余人围剿“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朱育褀果断率部队边打边撤突围,在外围开展群众工作的红军便衣队队长汪少川听到激烈的枪炮声后,迅速率领战士抢占一个山头,从敌人后面开火,朱育褀趁敌人大乱率部成功突围。
1936年3月11日,朱育祺率6路游击师与红28军前往蕲春小麦坪会合,在滑石垄与敌25军遭遇,经过一夜激战,俘敌100余人,打死打伤敌人280余人。缴获枪枝400余支。
1936年3月20日夜晚,朱育祺所率6路游击师和便衣队在三面尖包围敌“猎户队”宿营地,经过激烈交战,一举消灭了危害一方已久的“猎户队”。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233.jpg
笔者在北浴乡采访

交通线,七英斗敌顽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里以朱赛英为首的7名女交通员,(注:因七名女交通员名字最后都是英字,故简称“七英”)除了组织妇女们为红军缝衣做军鞋,护理救治伤病员外,还常常扮成做生意的小商贩、砍柴的农妇为红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
     这七名红军女交通员曾扮成烟贩混进戏场,协助红军便衣队除掉了地方的恶霸。
     扮成买柴火的侦察民团驻地,协助红军游击队端掉民团军火房。
     扮成卖土黄烟的从县城向罗汉尖革命根据地运输药品。
     由于搜集情报及时准确,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引起了敌人的关注。敌人为此到处搜捕她们。
     女交通员朱赛英被埋伏的国民党“猎户队”抓获。受尽敌人捆绑吊打,侮辱及火烧铁钳夹脖,烧红铁条穿刺肉身等酷刑。始终不叛变徒敌,被敌人折磨3日后残酷杀害。
    朱赛英牺牲后,其它6名女交通员乃与敌人斗智斗勇地战斗在地下交通线上。


洒热血,先烈永不朽


     为着革命的理想,北浴乡罗汉尖地区人民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红色乐章。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朱育祺、朱赛英、吴应典等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他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
     据统计,红28军及大中华救国军在坚守北浴乡罗汉尖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岁月中共牺牲红军659人。
     北浴乡1934年至1937年间,被杀群众100余人,参军牺牲336人。山场被烧毁近千亩,房屋被烧157间。
     北浴乡罗汉尖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先烈们用鲜血及生命为后人构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在大别山宿松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永远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宋海明

微信图片_20201228081153.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工作组
:
56565kjkjk@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111

帖子1223

积分265783

图文推荐

  • 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

    7月下旬,程岭村石志刚先生、张晨煜女士主动联

  • 宿松公益联合4家混泥

    政企携手同行-网聚社会力量|宿松公益联合4家混泥

  • 宿松公益趾凤联络站助

    盛夏的七月,骄阳似火,如炙如烤,天地如火炉般

  • 宿松县村播联盟妇女联

    凝“新”聚力 “她”播未来——宿松县村播联盟妇

  • 2025年北浴乡“产投杯

    ——篮球争锋展风采 乡村振兴添活力 宿松世纪

  • 宿松公益蓝马甲闪耀赛

    7月17日至24日,2025年北浴乡“产投杯”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宿松公益驻凉亭联络站

    7月20日,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但凉亭万通广场

  • 孚玉镇农村公益事业建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为宿松县孚玉镇2025年农村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宿松公益红耀江淮服务

    7月17日,宿松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医疗义

  • 人民日报:呼吁“同志

    7月7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称呼与风气》中指出:呼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